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美田1周前
冤思苦想:为真相而深究 “冤思苦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成语“冥思苦想”,后者意指深沉、费力地思索,带有一种专注甚至艰辛的意味。 当我们将“冤”字置入其中,这个词的重心便转向了为伸张正义、辨明冤屈而进行的深刻思考与求索。它描绘的是一种不弄清真相绝不罢休的精神状态。 思维的深度与执着: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思考,更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试图穿透表象直达问题核心的执着探究。在《窦娥冤》的语境中,这可以理解为窦娥对自身冤屈的悲愤控诉,以及后世读者对这场冤案背后社会根源的不断反思。 过程重于结果:这种“苦想”本身,往往比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更有价值。它代表着对真理和公正的不懈追寻。 无心是非:心境澄明的修养 “无心是非”蕴含着传统哲理智慧,关键在于理解“无心”二字。这里的“无心”,并非指粗心大意或不负责任,而是指摒除强烈的个人成见、私心杂念,以达到一种公正清明的心境。 “无心者公”的境界: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提出“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意思是,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和私心,处理事情才能公正;不过分强调自我,看问题才能透彻。这与“无心是非”追求的境界相通。 区分“错”与“恶”:《弟子规》中有言:“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精辟地区分了过失的性质。无意间造成的过失,是“错”;明知是错的却故意去做,那就是“恶”。一个“无心”的人,并非不辨是非,而是因其内心澄澈,能更客观地明辨是非,且对无心之过有所担当。 因此,“无心是非”描述的是一种不固执己见、少私心杂念,从而能更清明公正地明辨是非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 智慧的交融 总结来说,“冤思苦想”体现了在面对不公时,那份求索真相的执着与深度;而“无心是非”则展现了在评判是非时,那种摒除偏见、保持内心澄明的修养。 二者共同指向了传统智慧中对于“智”与“仁”的追求:既要有关怀苦难、深入思考的智慧,也要有克制私欲、公正待人的仁德。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状态。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