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秦公镈”上铭文记载的“赏宅受国”是什么意思? 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镈,更是一件稀世珍宝,它不但是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一级文物,造型异常精美的它上面高达135字的铭文记述的内容又一次验证了史记的记载是正确无误的,这使它更加珍贵,它是秦国的第五任国君秦武公为祭祀其先祖而铸造的。 它的发现还充满了偶然性,那是在1978年1月下旬,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的一位村民在村中取土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穴。保护文物意识较强的村民立即向相关部门上报。专家赶到后进行了清理发掘,在距地表3米深的窖穴中,专家们共发掘出了5件铜钟和3件铜镈。这件秦公镈是三个铜镈中最大的一件。 其通高75.1厘米,重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5斤,其口沿处齐平,中部凸起四道夸张的扉棱。侧旁的两道扉棱造型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道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装饰一个背靠背向后回首的龙凤。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的带状花纹显得飘逸生动。 盛行于周代的青铜镈为大型打击乐器,在贵族祭祀或宴飨时,与编钟和编磬一起使用,是用来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 然而,其最珍贵之处还是它上面高达135字的铭文所记述的内容,铭文的大意是:自从我的先祖襄公被周王室的册封“赏宅受国”后,我的文公静公和宪公等列祖励精图治,不断扩张发展,用武力抵御蛮族,保卫了国家平安。现在,王位传到了我,我同样的要立志效忠周王,把先辈留下的疆土经营好,我要作一个使四夷宾服的明君,因此,我要铸造这套乐器请天下的诸侯来欣赏,我还要使用它来祭祀我英明神武的先祖,希望先祖保佑天下太平,保佑我万寿无疆。 这件秦公镈铭文的内容,表明了秦代自先主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后,才被封为诸侯,并赏赐给岐山以西的土地,这就是“赏宅受国”。这一点直接验证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是正确的。 秦武公是秦国的第五任国君,嫡长子的身份是他成为了王位的法定继承人,但是王位却被大庶长等权臣废除,改立了其年仅5岁的弟弟秦出子继位,5年后,大庶长等权臣将不听话的秦出子暗害,又立了年仅14岁的秦武公继承王位,秦武公为了自保忍辱负重,最终将大庶长等权臣除掉并灭其三族,在秦武公当政的20年期间,正是秦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开疆拓土励精图治,他还首创了郡县制度,确立了秦国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正确方向,为大秦帝国以后的崛起和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武公去世后#艺术在抖音 #打卡好去处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聂朋5月前
2025年5月12日下午,由新余市政协黄勇副主席带队的我市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调研组,来到渝水区罗坊镇平塘村的平塘书院开展调研。这是新余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书院,是书院文化的突出代表。末学与胡小勇先生合写的《平塘书院文风浓》被收录在江西美术出版2015年社出版的《江右书院行之美文》中。平塘书院位于罗坊镇东部平塘村东南隅,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平塘为廖氏聚居之地,据《廖氏族谱》记载,北宋建隆年间,廖思仁之子由璜缑岭迁居于此。平塘地处袁河南岸,因四周皆为小平原,村周水塘密布,地势平坦,故名平塘村,书院亦以村名为之。关于它的发现,源于2009年4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座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是带庭院的三进深一天井布局,共五开间三进深,通面阔18.3米,通进深53.6米,占地面积980余平方米。从建筑方位看,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木三合土结构,即四周外墙下半部以三合土筑成,上半部则砌有清水空斗青砖,内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混合构架,屋面为双坡屋面与单坡屋面相结合的硬山顶。建筑布局由前及后分为三部分:前设露天庭院,在院落东南设有五楼式八字形门楼,门楼宛如张开的双臂,热忱地欢迎前来求学的士子!门楼字牌里隐约题有“胜占湖山”四字,表达了胸罗四海、指点江山的胜怀,也表达了学子学成之后将要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约!书院中间为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对称式檐廊夹峙的大天井,对称式厢房拱卫的讲堂;后为寝舍,寝舍与讲堂有通道相连,两头有小门可进出。 根据考古工作者向多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咨询、调查,并根据多次实地勘查,发现该建筑虽为祠堂式设计,但内部没有祖先神主牌位,从始建至今也没有在此举办过任何祭祖或婚丧嫁娶活动,且村中已有二处祠堂老建筑,发挥着祭祀和宗族活动及红白喜事的功能。而该建筑从设计实用看,其内已具备吃、住、聚集功能,况且村中这些高龄老人说他们的爷爷辈就传说有老先生在处教书,一直教到解放初,此外,该建筑设有封闭式院落,内有宽敞的厅堂二间,有7.6×7.6米的大天井和6.9×6.9米的大厢房,还有师生栖息的寝舍八间,根据结构、布局和实用性多方面分析,符合书院建筑环境,应为书院建筑。考古工作者据此判定它为书院建筑。#罗坊平塘#书院#文物保护
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徐尧城村尧帝庙,这座庙宇是当地为纪念尧帝而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尧帝庙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据史料与遗存推断,其重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元至正年间又经历了一次重要重建,此后在明、清两代不断得到修葺。目前庙内现存建筑中,尧王殿是明代遗留的主体结构,其余建筑则多为清代所建,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尧帝庙的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分为东、西两条平行轴线。东轴线的核心建筑是明代遗构帝尧殿,也是全庙的核心所在;西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清代修建的倒座戏台和娘娘殿,在东西两侧还分别设有四星楼与狐仙楼,各建筑功能明确,布局均衡。作为尧帝庙的主体建筑,帝尧殿的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它坐北朝南,采用重檐歇山顶设计,覆盖着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近似方形。殿内采用“减柱法”营造,无一根立柱,空间十分开阔;内部由檩、枋、斗拱构架叠置三层,底层和中层为正方形,上层是斗拱密布的八角形藻井,藻井顶部绘有道教八卦阴阳图案,是典型的无梁殿结构,尽显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关于尧帝庙,当地流传着不少动人传说。相传尧王的长女娥皇就降生在尧城村,因此这里被视为尧王的“娘家”。为了祭祀尧帝、纪念娥皇,当地百姓踊跃捐资,修建了这座规格远超普通村庙的庙宇。此外,康熙年间有木匠翻修尧帝庙时,拆除顶部斗拱后再安装,最终剩下一堆无法契合的构件,而梁架上曾有“如我者剩一块,不如我者剩一堆”的木牌,更为这座古刹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历史古迹 #清徐#尧城村#尧庙 #文物古迹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5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