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理平3月前
大象无形 理平 “大象无形”,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汉语成语,该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为“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重要哲学观点。 “大象无形”,“大象”并非指自然界中体型庞大的大象,而是指道的形象;“无形”即没有具体的形状。所以“大象无形”从字面理解就是大道没有具体的形状。 “大象无形”,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常用来表示真正宏大、高深、完美的事物,往往不局限于具体的形态和表象,超越了人们常规的感知和认知范围。它强调一种超越形式、回归本质的境界,提醒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去探寻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大象无形”,在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画家常常通过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山水的神韵,而不是追求对物象的细致描绘。画面可能留有大片的空白,但这空白并非虚无,而是蕴含着无限的意境,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美。 “大象无形”,真正能体道、悟道、修道、行道和得道的人,往往不会刻意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他们的行为举止自然而不做作,没有明显的棱角和锋芒。他们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与人相处,看似平凡普通,但却能在无形中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 “大象无形”,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莫过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它往往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之中,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正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爱无痕,至善至真至美。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得陇望蜀:成语背后的欲望与追求 在中华成语的浩瀚海洋中,“得陇望蜀”以其独特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人们常用来形容人性中一种普遍心理现象的成语。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得到了陇地还想要蜀地,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又想要那个,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陇”和“蜀”,在中国古代地理中,分别指的是今天的甘肃东部和四川一带。这两个地区,一个地处西北,山川险峻;一个位于西南,沃野千里。在历史上,它们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无数英雄豪杰梦寐以求的疆土。而“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就源于人们对这两片富饶土地的渴望和追求。 成语的背后,是人性的一种深刻反映。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未得到的东西充满渴望。当我们得到了一样东西,往往不会就此满足,而是会想要更多。这种心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纷争。 在个人的成长和奋斗中,“得陇望蜀”的心理同样存在。当我们取得了一个成就,往往会立刻设定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大的成功。这种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同时,如果这种追求变成了贪婪和无度,就可能导致我们失去理智,走向毁灭。 在社会生活中,“得陇望蜀”的心理也时常显现。人们总是羡慕他人的拥有,渴望得到更多的财富、地位和名誉。这种心理,有时会成为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但更多时候,却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攀比和竞争中,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真谛。 然而,“得陇望蜀”并不完全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度”。适度的追求和渴望,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和创造力,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价值。但过度的追求和贪婪,却会让我们迷失方向,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追求和满足之间找到平衡。当我们得到了一样东西时,应该珍惜它、享受它,而不是立刻又去追求更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满足,学会感恩,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追求是无止境的。无论我们得到了多少,总会有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无休止地追求下去。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追求,让自己在追求中成长,在成长中满足。 总之,“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既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在追求和满足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同时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一步一鬼 “一步一鬼”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成语。它不仅仅描述了“见鬼”这一现象,更深刻地揭示了猜疑心理对人的危害。它告诉我们,内心的清明与坦荡,才是驱散一切“鬼怪”的最好法宝。 一、核心含义 “一步一鬼”的字面意思是:每走一步路就碰到一个鬼。它的核心含义是:形容疑心太重,处处以为碰见鬼怪。比喻人因过度猜疑而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况都看作是问题或危险。这个成语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无中生有、自己吓自己的人。 二、成语解析 1. 出处与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哲学著作《论衡·订鬼》。 《论衡·订鬼》:“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俗语曰:“一步一鬼。”王充在其中阐述了一个唯物的观点:世界上并没有鬼,所谓的“见鬼”是因为人生病或处于恐惧状态时,精神恍惚、胡思乱想而产生的幻觉。他最后引用当时的俗语“一步一鬼”来形象地总结这种心理状态。 2. 字词拆解 · 一步:走一步路,形容距离很短,频率很高。 · 一鬼:遇到一个鬼。这里的“鬼”不仅指鬼怪,更比喻一切可疑、可怕、麻烦的人或事物。合起来,“一步一鬼”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的心理状态。 3. 深层寓意 这个成语揭示了几个深刻的道理: · 心理作用的影响:内心的恐惧和疑虑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将平常事物妖魔化。 · 庸人自扰:很多烦恼和恐惧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给自己制造了无形的枷锁和障碍。 · 唯物主义思想:早在近两千年前,王充就用这个成语批判了有神论,强调了精神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尽管是扭曲的反映)。 三、现代用法 主要用于描述人在以下情况下的状态: 1. 因做过亏心事而心虚: 2. 因性格多疑而难以相处: 3. 在压力或恐惧环境下产生的错觉: 四· 近义成语: · 疑神疑鬼:意思非常接近,几乎可以互换使用。 ·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满腹狐疑:心里充满了怀疑。 · 反义成语: · 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 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光明磊落:形容人的行为正直坦白。#涨知识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8: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