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18
热辣辣1周前
在喀喇昆仑腹地的生命禁区,海拔4280米处矗立着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 。这里距北京4834公里,背靠昆仑山脉,面向昔日战场,寂静与苍茫是它的底色,却因忠魂长眠而成为精神高地。 1965年,为纪念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英烈,这座陵园正式落成,最初安葬着83名烈士。此后,一代代戍边军人陆续在此安息,至2023年扩建后,陵园内已有113名烈士长眠于此,其中包括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等2020年牺牲的戍边英雄 。墓碑上的名字大多定格在二十岁上下,最小的不过十八九岁,他们离家时是少年身,归来已是英雄魂。 因位置偏远、路况艰险,这里曾被称作“最孤独的烈士陵园”,许多烈士亲属终其一生难以抵达祭扫 。但岁月从未遗忘忠诚——2021年起,经军地多方联合修缮,老旧设施得以更新,庄严肃穆的陵园在昆仑云端愈发清晰。如今,往来219国道的旅人常会专程驻足,用鲜花与敬意打破寂静,军车驶过的长鸣汽笛更是对英灵的深沉致敬 。 “喀喇昆仑种不出玫瑰,却埋着祖国最好的花朵”。康西瓦的每一块墓碑,都是喀喇昆仑精神的具象注脚,无声诉说着“热爱边防、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赤诚,更守护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的庄严承诺 。#上热搜 #强烈推荐 #康西瓦烈士陵园 #原创视频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莎莎1周前
2000年8月的喀喇昆仑,暑气刚过,寒意已浸透骨髓。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副营长王铁山攥着上级文件的手微微发颤,纸上“将康西瓦烈士陵园烈士遗骸迁至叶城县烈士陵园”的字样,在海拔4280米的高原阳光下格外刺眼。 “这是为了让烈士亲属少受些罪。”团长的话还在耳边回响。王铁山太清楚康西瓦的艰险——从叶城沿219国道上行400多公里,72道弯如绞索缠绕在昆仑山腰,常年冰雪覆盖的达坂让运输车随时面临滑坠风险。三十多年来,多少烈士亲人捧着泛黄的证明书,在山下望断天涯却终未能成行。 出发前,王铁山特意带上了父亲的旧军帽。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父亲就在康西瓦前线指挥部当通信员,亲眼看着战友们在天文点、空喀山口的激战中倒下。“那些娃,牺牲时最大的才22岁。”父亲临终前的叹息,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牵挂。 车队刚驶离三十里营房,麻烦就来了。头车的右后轮突然爆胎,刺耳的声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战士们顶着刺骨寒风换胎时,王铁山发现备胎上竟有一道深深的裂纹。“蹊跷。”老司机老张嘀咕,“这轮胎上周刚检修过。” 勉强前行二十公里,第二辆车的发动机突然熄火,任凭怎么抢修都毫无反应。高原反应让抢修的战士们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王铁山看着海拔表上4269米的数字,心里莫名发沉。从出发到现在不过七十多公里,两辆车接连“罢工”,这在跑惯了新藏线的老兵眼里,简直是闻所未闻。 “先到陵园勘测,明天再想办法。”王铁山咬咬牙,带着小分队徒步向山坡上的陵园走去。远远望去,8.1米高的纪念碑在荒坡上巍然矗立,“保卫祖国边防的烈士永垂不朽”十三个金字,在风雪侵蚀下依旧醒目。107座墓碑整齐排列,像极了待命的士兵,背靠昆仑,面向曾经的战场。 按照计划,需先开启一座墓进行遗骸状况勘察。战士们用特制工具小心撬动墓碑,冻土坚硬如铁,每一下都要耗费全身力气。当棺木显露出来时,王铁山突然叫停:“慢着,动作轻些。” 棺盖被缓缓掀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僵在原地。没有想象中的腐朽,烈士的遗体保存得极为完好,卡其布军装虽已褪色,领口的领章却依旧可辨,甚至连胸前口袋里露出的半截钢笔,都保持着三十多年前的模样。王铁山俯身细看,发现烈士左胸口袋里还塞着一张折叠的纸片,展开竟是半封家书,“娘,等打完仗我就回家种庄稼”的字迹依稀可见。 “副营长,您看这儿。”一名战士指着烈士的手,那双手紧紧攥着什么。王铁山凑近一看,眼眶瞬间红了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喀什到红其拉甫口岸 314国道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的由来 1. 20世纪60年代,中巴出于共同地区战略利益,开辟一条重要盟友可靠通道。 2. 1966年,两国工人在帕米尔高原的极端环境中正式开工。 建设难度-世界级难题 恐怖的地形 复杂的地质 极端的天气 巨大的牺牲 正是在这种“生命禁区”里,中巴两国共有约700名建设者献出了生命,相当于每公里公路是用超过一条生命换来的。 其中,中国方面有约168名烈士长眠于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这是“友谊公路”之名最沉重、也最真挚的基石。 3. 建成与升级: •1979年:公路首次向公众开放。 •1986年:正式对第三方游客开放。 •2000年之后:鉴于原有道路等级较低、灾害不断,中国政府对巴基斯坦境内路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建和升级(如2008年的改扩建项目)。 . 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启动,这条公路作为走廊的北线起点,其战略和经济价值进一步提升。 总结 314国道中巴友谊公路的由来,可以概括为: •始于战略需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巴两国打开了一条至关重要的陆上生命线。 •成于共同牺牲:在人类难以生存的“世界屋脊”上,中巴两国建设者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这条道路,赋予了它“友谊”的灵魂。 • 兴于时代发展:从最初的战略通道,到如今的旅游黄金线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大动脉,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因此,当您今天行驶在这条风景壮美的公路上时,它不仅是一条地理通道,更是一座横亘在喀喇昆仑山脉上的中巴友谊纪念碑。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9: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2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