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1
00:00 / 2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28: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生活很累但要继续微笑面对 第一次翻开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以为会读到一本满是血泪的集中营日记——毕竟作者是亲身经历过奥斯维辛的犹太心理学家,亲人没了、尊严碎了、命悬一线的日子,怎么看都该是悲戚的。可读进去才发现,这本书藏着的不是绝望,而是能扛住苦难的硬气。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每个人都可能问自己的问题:要是日子苦到只剩一口气,活着还有啥意思?如今再读,看着加沙地带的新闻报道,这个问题有了更鲜活的注脚,也更懂那句“当我们敢对世界‘硬’一点,世界反而会对我们软下来”——这里的“硬”,不是跟世界较劲,而是哪怕看透生活有多糟,也照样给自个儿的生命找个“奔头”的那股劲。合上书,我总想起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抬头看天的样子,也想起加沙产房里那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弗兰克尔没跟看守硬碰硬,苏马娅没对着炮火呐喊,他们都凭着心里那点“奔头”,扛过了最苦的日子。原来所谓对世界“硬”一点,从来不是跟世界对着干,而是看清生活的糟,还照样守住自己的“奔头”——是弗兰克尔狱中的心理学构思,是苏马娅掌心下的新生命,是我们普通人在人际消耗中守住的底线。所谓世界对我们“软下来”,也不是别人突然变好了,而是当我们不再讨好、专心活好自己时,自然能接住生活的温柔:可能是狱友一句真诚的感谢,可能是新生儿睁眼时的瞬间,也可能是身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这大概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跨越时空的力量,也是加沙的坚守告诉我们的真相。#读书 #读书成长 #分享 #活着的意义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