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8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启蒙老师最难忘的瞬间 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我认为按照老子的标准、老子的批判精神是应该加以质疑和否定,如宣传一个人热爱工作、投身事业这是应该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弘扬这种风气,但是不要过分,他父亲死了,他也不奔丧,他老婆生孩子,也说是工作忙离不开。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儒家说得好:“推己及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心圆的关系。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乃是正常的人性,所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爱惜、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关怀,那么,可以断言他爱工作、爱事业绝对不是出于真诚,而完全是装出来的。我想连一个基本的人情都没有的人,他能对事业工作真正负责?他肯定是动机不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们中国有些事还不能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通过制造这类假象,骗取人们的信任,获得上司的重用。其一旦有了位置,拥有权力,就会变本加厉收回原先放出去的政治高利贷,要连本带利捞回来,导致价值错乱,政治黑暗,社会腐败,风气堕落!所以说这种假道学我们不应该提倡。老子的批判精神有时候使我们清醒,对有些人的做法、表现可以打一个问号,如果社会提倡正气的话,也该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情的,而不是有意制造出来的虚假,很显然,老子对“仁”的否定,反映了他的政治理念与儒家见解的对立。在他看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了拯救社会而提出的仁义礼乐教化学说用心虽好,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多言数穷”,不但不能拯救社会,反而会导致社会更加混乱。只有重自然,非教化,保持虚静无为,才能全身保命,这就是所谓的“不如守中”天地无私情,自然无为,而人或多或少都有私情、私欲,总是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必然会遭到外在的反噬。要想顺于天,合乎于“道”,近乎于“得”,就要做到减少私心杂念、非分无妄之想,摒弃各种不正当的欲望,实现真正的“少私寡欲”……#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汗毛,却能把自己的日子弄成炼狱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19: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
00:00 / 07: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愿所有人平安健康 ## 淬火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之光与生生之力 在历史长河的千锤百炼中,传统文化如同深埋地底的璞玉,历经时光打磨而愈显其璀璨光华。它非博物馆中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是先民智慧在时间长河中沉淀的结晶。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到孟子的“浩然正气”,这些思想穿越千年烽火,依然闪耀着不灭的人性光辉。它们是民族精神的“源代码”,是我们在变幻世界中确定自我的精神坐标系,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宝库。这份历经沧桑而不朽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恰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在不同层面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精神动能。 于个人修养,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智慧矿藏。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路径,为个体生命提供了清晰的价值锚点。《大学》开篇即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种向内求索的功夫,使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内心的从容与笃定。当东坡先生吟咏“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他展现的正是传统文化赋予个体的精神韧性——将生命中的苦难淬炼为审美的人生态度。这种内在的定力,是浮躁时代里最为稀缺的心灵资源。 于组织治理,传统文化提供了独具东方智慧的管理哲学。儒家“仁政”思想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心向背视为政权合法性的根本。道家“无为而治”则启示管理者尊重规律,懂得“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微妙平衡。法家“法治”精神早在《韩非子》中便有深刻阐述。这些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逻辑,至今仍在现代组织管理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于文化传播与团队建设,传统文化更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文化始终是先于经济政治的情感桥梁。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团队凝聚力的核心要素。四大名著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它们以艺术形式承载了这些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回望近代,当中华文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传统文化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穷则变,变则通”的生存智慧,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在屈辱中奋起,在黑暗中寻路。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表面是对传统的批判,内里却依然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