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0
南阳丝织厂,一座承载着千年蚕桑记忆与现代工业变迁的坐标,其故事犹如一匹缓缓展开的织锦,经纬之间交织着古老文明的荣耀与时代转型的沉思。 前世:汉画里的桑影与工业化的曙光 南阳的丝织基因,深植于楚汉文化的沃土。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在《南都赋》中已描绘出“帝女之桑”的盛景,当时南阳已是全国重要的蚕丝产区。石刻汉画中飘逸的罗绮纹样,无声诉说着这里早已成熟的缫织技艺。此后的千余年间,农家“户户闻机杼”一直是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日常。 现代工厂的序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拉开。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浪潮中,政府整合民间作坊与技艺工匠,创立了国营南阳丝织厂。它迅速成为中南地区丝绸工业的骨干:厂区内锅炉轰鸣,染缸蒸腾,近两千工人用铁木织机将本土柞蚕丝化作“河南柞绸”,这些质地坚韧、色泽古朴的织物曾作为出口创汇的明星产品远销海外。整个厂区自成小社会,食堂、医院、学校俱全,一代“丝绸人”的青春与荣光在此定格。 今生:转型阵痛与文化涅槃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巨浪与化纤产品的冲击下,与众多老牌国企一样,丝织厂渐入困境。机器沉寂,厂房斑驳,曾经的工业图腾一度沦为时代转型的注脚。 然而,故事的走向在此转折。随着“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片土地的价值。破旧的车间没有被简单拆除,而是在城市更新规划中被赋予新的使命,旧时织机成为艺术展陈,讲述着“从蚕茧到云裳”的完整故事。 更深远的新生在于全产业链的复兴。南阳依托悠久的种桑养蚕传统,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如今的南阳丝绸,已从昔日厚重的工装面料,蜕变为高端服饰、文化礼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丝绸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在坚守,年轻设计师则尝试将汉画像石纹样数字化后织入当代面料,让古老纹饰在国际T台上重获新生。 结语 从汉代的桑麻田园到曾经的国营大厂,再到今天的文化地标与创新产业,南阳丝织厂的变迁史,不仅是一部地方工业的兴衰录,更是中华丝绸文明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调适、涅槃重生的缩影。它证明:真正的传承,并非固守旧厂房与老机器,而是让千年织造的灵魂,在新的社会经纬中,继续编织出不绝的生机。#孙家楼夜话#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益博社工王玉#王玉#南阳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