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若水1月前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白话直解】:带质有覆者,即是第七识【清净意根】的本质,即此意根清净,帶有如来藏本具之法性特质,亦即八识种子之缘起[性质]。然而,一切缘起,本身自带遍计所执之【有覆~无记性】,所以,才能够于“缘生”之状态下,通达一切有情众生之本体。正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于此同时,六道有情,随其缘起[执着~涌现]诸法缘生之【我~相】,究寻其现量之本质,依然是“没有任何自性”特征的[即非现量],只是一个名相的现量。简称之为:“非量”。接下来,缘生境界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为:八种随烦恼,五种遍行之相染,以及别境之慧。甚至,生发出后面【意识范畴】中的贪嗔痴慢“四种烦恼”。 由于【是名世界~量为非】的缘起屏幕之本质,至使屏幕上〈具生我执~轨则使然〉的恒审思量之“果报”,即其一切缘生之【影像】。而这个缘生之我〈化身之我相〉,恰恰是遍计所执之[我相随]之是名世界之显现。换个角度看:有什么样的业因,就有什么样的果相〈世界〉之相随。而这种相随的【本质~轨则】特质,恰恰是二六时辰,日夜当中都不会昏迷的“清净意根”之本质特征。换个角度看:意识可以暂时休息,但意根是:[只要生命存在,它就永不休息]。所以称其为【镇昏迷】的法钥。于是,接下来后面的〈意识〉缘发之“四种根本烦恼困惑,以及八种随行烦恼”,都将相续生起,这就是【相应起】。最后,升华为“六种转识”,即前六识,皆是以此第七识【清净意根】之无为不作意之[中道~轨则]之无记业,做其【意识~萧何】之染净二相的根本依止。净然法师认为:只有“无记”者,方才有资格,作为“染与净”共同的【依止】。否则,将无有是处。 众所周知:第七识【清净意根】之本质,本身就是[平等性智]的。唯识宗人称其为:“极喜~初地”境界。净然法师认为: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初地~极喜】。此处平等性智之[遍计所执性],恰恰是〈无功用行〉之轨则之【我】。此种无自性之遍计所执性之“我”,恒摧一切自性之我执与烦恼。换个角度说: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根本就没有我执与烦恼。一句话:烦恼与我执,早已经被其无自性的【平等性智~遍计所执性】之无功用行所摧毁了!净然法师认为:清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6
若水3月前
修正说明:关于“意根”的身份澄清 感谢指正!佛教术语中,“意根”确指第七识(末那识),而非第六识(意识)。第六识(意识)是基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信息进行分别、思维的识体;第七识(末那识)则是“恒审思量”的识体,其核心功能是“执持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是“我执”的根源。此前解析中将“意根”误归为第六识,特此修正并调整相关表述,以确保义理准确。 《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法义解析:以“三关”解“不断不除”之真意 《大宝积经》中善住意天子与文殊师利的对话,核心围绕“色法不断亦不除”的佛法真义展开。结合“法义三关”(主语关、概念关、逻辑关),可从以下维度深入理解其内涵: 一、主语关:善住意——安住于第七识(意根)的清净本质 “善住意”即“善巧住持于意根(第七识)清净”的修行者。此“主语”不仅指对话中的“善住意天子”,更指向一切发心修行之人。其关键在“善住”——安住于第七识(意根)的清净本质,不被其“恒审思量”的我执习气扰动。 第七识(末那识)的特性是“恒审思量”,它如同“背景屏幕”,持续执持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是众生“我执”的根源。若意根(第七识)被“我相”“法相”缠绕(如认为“我在出家”“我有须发”),则如“屏幕蒙尘”,前六识(意识及眼耳鼻舌身识)在“屏幕”上投射的影像(认知)必然失真;若能“善住”,则意根清净(“屏幕明净”),前六识的认知便能如实显现外境,不再被“我执”扭曲。 经中强调“善住意天子”为提问主体,实则以“善住意”为修行的标杆:真正的修行者,当以“善住第七识(意根)清净”为起点,而非陷入“我执”的颠倒。 二、概念关:不断亦不除——超越断常的究竟义 “不断亦不除”是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态度,更是对一切法的根本立场。此处需破除两种执着: 1. “断除”的执着:后世有人误解“灭除遍计所执性”为修行目标(如认为需断除烦恼、法相),实则违背佛陀本怀。佛陀说法“无所断除”,因“五蕴”本是缘起性空,若强断则落于“断灭见”;且“五蕴”的显现本是第七识(意根)与前六识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执意“断除”,反而是对第七识“恒审思量”习性的强化。 2. “保留”的执着:若认为五蕴实有、需刻意保留,则落于“常见”。 “不断不除”的本质是“任运自然”——既不刻意断除(破断见),亦不执着保留(破常见),如实观照五蕴“如幻如化,不生不灭”。正如经言“世尊说法,无所断除
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1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7: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
00:00 / 2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7: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7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若水2周前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入和精彩的佛学讨论。净然法师的论述融合了《涅槃经》的“常”与《大集经》的“空”,对“唯识无境”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和批判性发展。 我们来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净然法师的观点。 核心论点梳理 净然法师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基于了义经典,真正的“唯识”义,必须超越“识有境无”的二元对立,回归到“识(有为、无常)与境(法性、常)不二”的中道实相。 他的论证分为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大般涅槃经》——辨“常”与“无常” 1. 确立根本区分:经文明确区分“有为法”(生灭、造作之法)与“无为法”(不生不灭、无造作之法)。 有为 = 无常: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其本质是无常的。 无为 = 常:虚空无为、佛性无为是恒常的。 2. 定位“唯识”: “识”是什么?是心识的集成、是了别作用。凡是“集成”之物,必属因缘和合的有为法。 因此,“唯识”这个概念,如果指的是八识及其功能的总和,那么它本质上就是“无常”的。 3. 批判“唯识无境”的浅义: 如果“唯识无境”被理解为仅仅承认“无常的识”为真实存在,而否定外境,那么这种观点就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它将一个无常的有为法(识) 当作了终极实在,这违背了《涅槃经》指出的“佛性、如来、法身是无为之常”的究竟义。 诘问:世亲菩萨所说的“唯识”,究竟是指哪个识? 如果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传统唯识学认为它是无常、有漏的。 如果是指“八个识的总持”,那么它必然是一个综合体,更是无常。 因此,唯一的可能是,真正的“唯识”义,必须是一个超越个别识、也超越八识总和的“不二法门”,即能认识到“识”本身(有为、无常)与“法性”(无为、常)是一体不二的境界。 第二部分:基于《大方等大集经》——辨“空寂”与“法性” 1. 缘生即空寂,空寂无定相:一切从因缘生起的事物(包括“识”),其当下本性就是“空寂”的,没有独立、固定、不变的自性(无定相)。 这个“无定相”不是消极的“无”,而是它真实的样貌。 2. 真实知空寂,即是知法性: 能够如实地、不颠倒地认知到“缘生法空寂无定相”这个事实,本身就是证知了法性。 这里的关键在于:“空寂无定相”不是法性之外的一个东西,它就是法性的表现。认知现象的无常本质,就是契入本体的永恒常性。 3. 应用于“唯识无境”: 净然法师将这一逻辑应用到“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这一唯识命题上。 他的解读是: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