峆垆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寺院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建,颇具规格。近代以来,峆垆寺因年久失修,现殿墙尚存,殿堂仅存三间,其他殿堂都已改建,大批极具文化价值的碑碣或砌于墙中,或埋于地下。 关于峆垆寺的初建有一个传说,相传修建时,寺院周围无水可取,要到南面很远的一个水潭挑水。 一天,主持修建的明朗大师率弟子挑水归来,途中遇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问道:“你们挑水做什么”明朗回答说:“修建寺院。”老人大笑,说:“大兴土木,需要很多水,仅靠挑水,谈何容易”明朗笑着回答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人提出想要喝水,并且一下子将僧人挑的水全部喝光了。明朗看了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问老人水够不够。老人笑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匣交给明朗说:“你在寺前选一块空地,将匣子放在中央,然后打开。”说完,老人便消失了。明朗打开小匣,从匣中飞出一只巨蛤,腾空而去,地上随即出现一个老大的水潭。有了水,峆寺很快就修起来了。 寺院旧址北侧有山泉,称为峆泉,水从石窦迸出,有数十条泉水汇集于此。雨水充足的季节,水碰触石头的声音数里外都可以听到。泉水顺着山路流下,在山底汇集成潭,俗称“饮马潭”。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峆泉水终年绵绵不绝、堪称“灵泉”。 寺院内有千年古银杏一株,树龄已达1200年。从唐朝算起,虽经千年风雨沧桑,现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每年结果1000余斤,被喻为“福山树王”,周围很多百姓至今仍延续着“祭树”的风俗。银杏冠幅达四五十米,4个成年人才可以抱得过来。#愿众生平安吉祥 #愿所求皆所愿 #现场实拍 #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见者好运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72
峆㠠寺位于烟台市福山区南部美丽的合卢山脚下,依山傍水,正所谓“九峰拥翠慧海圣境开莲花,三界同归福山圣地生菩提”。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峆㠠寺曾是胶东地区香火延续和法脉传承最久的古寺,被称为“胶东第一古刹”。 寺内包含:圆仁和尚求法桥、东方佛国圣莲广场、万福墙、内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四大菩萨殿、千年银杏古树等。 据传,唐开元年间,一位出家人到此云游,当时此处并无庵寺。恰逢当地瘟疫肆虐,民不聊生。法师见状,大发慈悲,用当地山上的峆草控制住了这场灾难性的瘟疫,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地百姓心生感激,便希望法师在此建寺弘法利生。当时条件简陋,用茅草搭棚建寺。为了纪念治愈百姓瘟疫的草药,便将寺院命名为峆寺。自此为起始,后来慢慢寺院颇具规模,声名远播。 寺院附近有个峆夼村(gǎ lú kuǎng),与寺院名字相同。但当时“峆”两个字使用较少,比较生僻,办理很多手续时无法注册。为了方便使用,被更名为“国露寺”,附近村子也更名为“国露夼村”。后来应用逐渐增多,最终寺院名字对外统称为峆寺。因为寺院出土的历代碑刻中都是此二字。而其确切发音是“hé lú sì”。 垆寺共有八大法会坛口,有内有外,有显有密。其中“八相成道”是佛教用语,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个阶段,涅槃成道。 寺内有一棵银杏古树,已有1300年树龄,复建寺院初期,此树位于寺院旧址之外,经过扩建规划,现古树位于大雄宝殿后方。在建寺殿基时,从古树树洞中生发出一枝新芽,正所谓枯木逢春,寓意极好,也被视为是附近峆寺的祥瑞之兆。#愿所求皆所愿 #古建筑之美 #愿众生平安吉祥 #现场实拍 #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84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楊主编1年前
占地仅十亩的寺庙凭什么敢言“半部中国史”?#寺庙古建 #北京文旅 #古建筑之美 #历史古迹 #文化 北京坊间有个说法:“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相比于雍和宫、潭柘寺、万寿寺等名寺,这间法源寺的名气和规模都要小得多,那它凭什么敢说是半部中国史呢? 第一它可是李世民修建的!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的法源寺,比北京城的历史还早600多年。据说李世民远征高句丽的回师途中,下令在幽州南部建一座寺庙哀悼阵亡将士,赐名“悯忠寺”。不过这座寺庙一修就是五十年,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完成。如今法源寺山门前的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尊“唐悯忠寺遗址”纪念碑。 第二它见证了历朝历代的多次重大时刻。该寺名称多次更改,唐末改顺天寺,辽代改大悯忠寺,明朝改崇福寺,清雍正最终定名为法源寺。就在名称不断变化中,这座寺庙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唐末该寺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北宋靖康之耻后宋钦宗被关押在寺里直至病逝,明代袁崇焕被处死后尸骸就藏在寺庙直到下葬,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被杀害后尸骸也曾经藏在此处。 第三是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寺庙各处的皇家敕碑、诗文石刻保存非常好,有文史研究的宝贵价值。安史之乱时留下一篇《无垢净光宝塔颂》,是中国古代唯一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还有一块元仁宗时的《圣旨碑》,最奇怪的是圣旨里却写着“不怕那甚么”等白话文,就很元代特色。 第四法源寺虽小,其建筑形制布局严整。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楼逐一沿轴线分布,这些古建都是清代重修,各殿分别供奉的布袋和尚、韦驮菩萨、华严三圣、五方佛等佛像则是明代遗产。而毗卢殿前这个巨大的“石碗”,据说是清代乾隆根据元代忽必烈用作酒缸的渎山大玉海复刻的,雕刻图纹十分细腻精致。寺院中随处可见石狮、石像、经幢、佛首等古物,虽已被历史风云漫卷磨砺,却各自清净悠然。走到最后的藏经楼下,我也忍不住坐下小憩片刻,感受一下这座古老寺院的清幽空寂,真的太适合放空心灵了。 其实法源寺还有一项著名景观:每年四月盛开的丁香花。林徽因还在此举行丁香诗会,泰戈尔、徐志摩曾在树下赏花论诗。各位,咱们相约明年四月,再一起来法源寺赏花看景吧~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