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歌7月前
苟 “苟”的拼音是gǒu。 笔顺为:横、竖、竖、撇、横折钩、竖、横折、横。 其解释如下: • 形容词:随便,轻率,如“一丝不苟”“不苟言笑”;也有贪求的意思,如“苟利”“苟冒”;还可表示卑下,如“苟贱”“苟辞”。 • 副词:姑且,暂且,如“苟全性命”“苟且因循”。 • 连词:若,如果,假使,如“苟富贵,无相忘”“苟能坚持,必将胜利”。 • 名词:本义是草名,也用作姓氏。 苟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 出自黄帝之后:《国语·晋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有苟姓。不过,一般认为这一说法缺乏确凿的世系传承记载,存在一定争议。 •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荀息,其后代以荀为姓。后来,部分荀姓人因避难等原因,将荀姓改为苟姓。 • 出自芈姓:《路史》载,春秋时楚国有大夫苟参,是楚公族之后,他的后代以苟为姓。 • 改姓:北魏时,代北地区的若干氏改为苟氏。另外,清代,四川、湖北等地的一些人因避难或其他原因,将敬姓改为苟姓。 苟姓在历史发展中,虽然经历了种种变迁,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如今在全国多地都有苟姓后人分布。 苟姓的起源和发展较为复杂,以下是相关介绍: 起源 • 出自黄帝之后: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有苟姓。但此说法世系传承记载不确凿。 • 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荀息之后。荀息的后代以荀为姓,后部分荀姓人因避难等原因改荀为苟。 • 出自芈姓:《路史》载,春秋时楚国有大夫苟参,是楚公族之后,其后代以苟为姓。 • 改姓:北魏时,代北地区若干氏改为苟氏;清代,四川、湖北等地一些人因避难等原因将敬姓改为苟姓。 发展 苟姓在历史上逐渐繁衍发展,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早期主要在北方地区活动,随着时间推移,人口逐渐迁徙流动。在宋代,苟姓已在一些地区有了一定的分布。到了现代,据2006年调查,全国苟姓人口约33万,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湖北四省,约占全国苟姓人口的72%,其中四川省最多,约占29%。如今,苟姓人口在全国多地都有分布,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家族分支和聚居点,并且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苟姓后人活跃的身影。 #抖音书法热门 #上热门🔥 #苟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第五篇曾国藩家书:趁三十岁前立志猛进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弟弟: 人生精力,三十岁是一道坎。三十岁之前,人的精力与体力最为旺盛充沛。今日这封家书,为兄意在劝导你们四位弟弟,务必趁三十岁之前,立定志向,奋发猛进。 九弟(曾国荃)如今与刘霞仙结伴读书。若霞仙言行举止确属卓越,则当以师礼待之,不可仅视为寻常友伴。 务要真心实意地向他学习,以期真正受益,切莫只图结交名士的虚名。 立志,是进德修业之根本。 一个人若立志要做孔子、孟子那样的圣贤,那就应当日思夜想,一言一行都按孔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倘若心中无志,即便日日与三皇五帝同处,他们依然是他们,你也依然是你,于己何益? 回想去年,六弟温甫曾想去省城长沙求学,我深感赞同。本以为离开家乡狭小的环境,置身于众多才俊之中,相互砥砺,他的进步必定不可限量。谁知两年多过去,他看书既不多,诗文也未见寸进。 由此可见,学业无成,实不能归咎于环境的局限。 当初我为他选定的老师丁叙忠,他嫌路途遥远不便;后来他自己另择老师,却又不了了之。时光飞逝,再过几年,温弟也将年近三十! 各位弟弟,岂能不趁这三十岁之前的黄金年华,立定志向,奋力进取? 父亲大人谆谆教诲于我,使我得以进学修身,而我却未能引导督促各位弟弟学业有成,此乃我深为惭愧之事。 与他人相交,常能使其受益,唯独对至亲的弟弟们,我却未能尽到教导提携之责,这又是我心中深以为憾之处。 望弟等慎思之,勉力为之! #涨知识 #读书 #读书成长 #曾国藩 #每日推文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程相6月前
物来即鉴鉴不以心故天下之广而无劳神之累 《定性书》原文如下: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薛老师1周前
《洛神赋》这段通过人神分离的情节,展现了曹植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无奈。描写了洛神忽而纵情欢愉、忽而飘然离去的姿态,以及诗人爱而不得的苦闷之情。曹植虚构与洛神的相遇、相恋,却因“人神道殊”无法相守,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渐行渐远,内心充满无奈与哀伤。 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洛神象征着诗人对完美爱情的向往,而“声哀厉而弥长”则暗含对现实政治环境,如兄弟夺嫡、自身被贬的隐喻,反映出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 译文: 洛神忽然间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邀请。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0
00:00 / 0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82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5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