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以下是其主要演变历程 : • 清末至民国时期: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传统服装开始变革。男子服装除长袍马褂外,西装逐渐流行,中山装也在辛亥革命后成为经典男装。女子服装方面,旗袍由满族旗装改良而来,在20世纪20-40年代极为盛行,款式不断创新,融合了中西元素。 •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受中苏关系影响,列宁装流行,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女性的革命热情。同时,苏联风格的布拉吉也受到年轻女性的喜爱。男性则多穿中山装、军装,颜色以蓝、灰、黑为主。 • 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处于特殊历史阶段,服装风格趋于单调、朴素。军装成为时尚,绿军装、解放鞋、武装带是典型的着装搭配,体现了当时的革命审美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的确良”面料的服装也开始出现,因其挺括、耐穿且易洗而受到欢迎。 • 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装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等时尚元素流行,西装套裙也成为职业女性的首选。90年代,随着外企增多和港台文化的影响,牛仔休闲装、职业套装等风格多样的服装更加普及,人们的着装逐渐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 21世纪以来: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时尚潮流迅速传入中国,快时尚品牌兴起,韩流、日系等穿搭风格受到年轻人喜爱。近年来,国潮复兴,唐装、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逐渐从特殊场合走向日常生活,新中式服装也备受青睐,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个性化穿搭的追求。 #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演变历程 #传统服装 #传统服装行业 #服装发展史 #服装史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战国时期与秦国、秦朝时期的风俗习惯既有继承性,也因政治变革和统一进程产生了显著差异。以下是两个时期的对比分析: 一、战国时期的延续性风俗 服饰发型 - 战国时期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制在秦朝仍被沿用,但秦始皇推行“袀玄”(黑色礼服)为官方服饰,象征水德。 - 男子发型以束发为主,贵族戴冠,平民用巾帻;女子发型趋于简约,配饰减少。 饮食文化 - 主食仍以粟、稻为主,但秦朝通过统一度量衡和农业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与流通。 - 贵族饮食更加奢靡,平民饮食趋于标准化,如秦简记载的“粝食”(粗米)成为士兵和刑徒的定量口粮。 婚姻丧葬 - 婚姻仍遵循“六礼”,但秦朝法律强化了婚姻登记和女性权益保护(如《秦律》规定妻子可告发丈夫家暴)。 - 丧葬制度中,秦国贵族墓制融合了周礼与戎狄特色,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则开创了以陶俑替代活人殉葬的先例。 二、秦国与秦朝的独特风俗 法律与社会规范 - 法家思想主导:秦朝推行严刑峻法,法律渗透到日常生活(如《秦律》规定“失期当斩”),礼仪规范被简化为对皇权的绝对服从。 - 编户齐民制度:以户籍管理强化社会控制,打破血缘宗族纽带,平民按军功授爵(二十等爵制),改变了传统等级观念。 军事与尚武风气 - 秦国全民皆兵,男子17岁需服兵役,军功是晋升唯一途径,形成“闻战则喜”的尚武精神。 - 士兵装备标准化(如弩机、青铜剑),军营生活纪律严苛,与战国时期“士”的流动性形成对比。 祭祀与皇权神化 - 秦朝官方祭祀以“五德终始说”为核心,秦始皇封禅泰山,将皇权神化为“天命”,取代了战国时期对祖先和地方神灵的崇拜。 - 民间祭祀仍保留社日、上巳节,但官方禁止“淫祀”(非官方认可的祭祀)。 建筑与城市规划 - 秦都咸阳以“象天法地”理念规划,宫殿群(如阿房宫)彰显皇权至上,与战国都城的实用主义风格不同。 - 统一后修建驰道、直道,城市功能向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转变。 三、变革与影响 - 统一标准化:秦朝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削弱了地域文化差异,促进了风俗融合(如楚地的漆器工艺传入关中)。 - 风俗简化:法家思想导致礼仪形式化,传统贵族宴饮、社交中的繁文缛节被法律条文替代。 - 短暂性与后世影响
00:00 / 09: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
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懷樸廬4天前
衣冠之耻:象刑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与法制史的发展过程中,唐虞时代的"象刑"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构想,占据了一个颇具深意的位置。它被视为尧舜德治模式下人性化治理的初步尝试与思想滥觞。虽然后世多认为其制未必曾广泛施行于上古,但其理念却深刻影响了儒家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根本看法。 所谓"象刑",其核心在于不以残害身体为目的,而是通过象征性的服饰标记,使触犯刑律者在公共生活中蒙受羞耻,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悔过之心,并以此教化民众。在《尚书大传》等古籍的记载中,存在两套描述"象刑"的体系。其一,是依照罪行的轻重进行划分,所谓"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屨,下刑墨幪",即最重的刑罚是身着无缘的赭色囚衣,中等刑罚是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子,最轻的刑罚则是戴上黑色的头巾。这种划分方式简洁而概括,强调了刑罚的等级性与羞辱性,其目的在于"居州里而民耻之",依靠社会舆论与道德压力来维持秩序。 另一套体系,则是与"五刑"(即墨、劓、膑、宫、大辟)中的四种肉刑——墨、劓、膑、大辟相对应。文献中记载:犯墨者䝉皂巾,犯劓者赭其衣,犯膑者以墨幪其膑处而画之,犯大辟者布衣無領。即犯墨刑者以蒙皂巾象征,犯劓刑者以衣赭衣象征,犯膑刑者以黑布遮盖膝盖并画上标记来象征,而犯大辟之死刑者,则以穿着无领的布衣来象征身首异处。然而,在这一一对应的体系中,针对"宫刑"的象刑,在早期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这构成了“象刑”理论中的一个悬缺。后世学者推论认为,第一套轻重体系中的"杂屨"这一项,应该是对应"宫刑"的象刑。其理由在于,宫刑在肉刑等级中位居中等,而"杂屨"在轻重体系中也正属于"中刑",二者因而在等级序列上得以匹配。 无论哪套“象刑”的划分体系,其观念的核心精神是清晰而一贯的。它代表了古代思想中对残酷肉刑的深刻反思与一种替代性方案的探索。其理想在于,一个真正良善的社会,治理应基于德性的引导与内心的廉耻,而非身体的痛苦与生命的剥夺。刑罚的目的不应止于报应与威慑,更在于教化与挽救,使人心悦诚服,从而达至"民不敢犯"的和谐状态。虽然这一制度构想可能在历史实践中仅是昙花一现,或被证明确实过于理想而难以在复杂现实中维系,但其精神遗产却极为持久。它所昭示的慎刑、恤刑以及德主刑辅的原则,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中永不磨灭的基调,为后世法律制度注入了一份珍贵的人道主义关怀,其影响绵延至今,提醒着立法与施政者,法律之上#象刑 #人道主义思想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8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4
00:00 / 08: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5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1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0
00:00 / 1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