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处境非常困窘急迫,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 ,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这时他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狼#蒲松龄#古诗词 #Ai #启蒙早教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2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五百年桑田沧海”这一表述,源自明代杂剧《牡丹亭》中的“五百年桑田沧海,许多才人,偏怪长陵,却将胡虏夸。”以及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狼》中的“山川改易,而风俗不变;五百年桑田沧海,而此风依然。”这两处都借用了“五百年桑田沧海”的意象,来描绘时间的漫长与世事的无常。 “桑田沧海”是一个典型的成语,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它原本指的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又变成大海,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或者形容时间的漫长与无常。在这里,“五百年”则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跨度,用来强调这种变化的漫长过程。 从更深层次上解析,“五百年桑田沧海”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还蕴含了人们对生命、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五百年桑田沧海》是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经典插曲,歌曲响起时,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歌曲通过描绘五百年间的物是人非和沧桑变化,表达了孙悟空在被囚禁期间的复杂情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五百年桑田沧海》不仅在音乐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在情感上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歌曲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它表达了人生起伏的意境,提醒人们在得意时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忘记自己所追求的真正珍贵的东西。经历过失败和痛苦之后,才能真正意识到平常事物的珍贵之处。(视频及歌评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回忆老剧 #80后的记忆 #86版西游记
00:00 / 08: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9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