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三市合并:一体化发展或将重塑陕西经济格局 ##上热门 在区域协同发展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的合并构想正引发广泛关注。若这一战略落地,或将通过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为陕西经济格局注入新动能。 资源整合释放发展潜力 陕南三市地处秦巴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但受限于行政区划壁垒,资源开发长期处于碎片化状态。以水资源为例,汉江、丹江贯穿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但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合并后,可通过统一规划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同时发展绿色水电、生态渔业等产业。此外,三市矿产资源互补性强,汉中的钢铁、安康的钒钛、商洛的钼矿若实现统筹开发,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重复建设成本。 产业协同培育新增长极 当前,陕南三市均将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和绿色能源作为主导产业,但同质化竞争严重。合并后,可依托“大秦岭”生态品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例如,整合汉中油菜花海、安康瀛湖、商洛金丝峡等景点,设计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整体竞争力。在农业领域,可建立“陕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统一标准、认证和营销,推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绿色能源方面,三市已规划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和风电项目,合并后可优化能源布局,构建“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 政策红利加速区域崛起 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陕南三市深度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并后可通过更高层级的政策支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专项资金。同时,三市合并可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对人才、资本、技术的吸引力。例如,借鉴“西咸一体化”经验,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陕南综合交通枢纽,缩短与西安、成都的时空距离,形成“关中—陕南—成渝”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挑战与应对 合并过程中需妥善解决行政体制调整、利益分配等难题。可借鉴“广佛同城化”模式,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在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财税分享等方面形成共识。此外,需避免“摊大饼”式发展,依托三市资源禀赋,构建“一核两翼”空间格局:以汉中为区域中心城市,安康、商洛为特色功能区,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陕南三市合并不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协同和政策赋能,这一战略有望将陕南打造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3
中央批复陕西规划:四大中心城市崛起,多地迎来发展新机遇 #上热门 2025年4月11日,中国北京时间,中央正式批复了陕西省的最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重点打造四大中心城市,标志着陕西多地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根据规划,陕西省将围绕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四大中心城市,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城镇空间格局。这四大城市将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一直以来都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此次规划再次明确了西安的中心城市地位,并赋予了其更多的发展使命。西安将依托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增长极。 宝鸡、渭南、汉中作为陕西省内的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在规划中得到重点扶持。宝鸡以其独特的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渭南则将依托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交通优势,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汉中则将以绿色生态为特色,发展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随着四大中心城市的崛起,陕西省内多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将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同时,中央还将加大对陕西省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次中央批复的陕西规划,不仅为陕西省内各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陕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8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30
西安向北扩张:超百平方公里新区规划,开启城市升级新引擎 ##上热门 近日,西安向北扩张的宏大规划正式落地,一座规划面积超100平方公里的新区跃然纸上,为这座千年古都的城市升级注入了全新动力,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战略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城市发展迅猛,但主城区空间逐渐趋于饱和。此次向北扩张,是西安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新区的规划,有效打破了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提供了广阔天地。它如同一张巨大的画布,等待着城市发展的精彩笔触,助力西安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产业赋能,打造经济增长新极点 新区规划聚焦新兴产业,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高端制造业的引入,将提升西安的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为城市注入创新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服务业的完善,将提升城市的服务能级,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些产业的集聚发展,将形成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使新区成为西安经济增长的新极点。 生态宜居,构建美好生活新样板 在规划中,生态宜居是重要理念。新区将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打造多个大型公园和绿地,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同时,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将同步规划建设,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保障。这里将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吸引更多人才汇聚,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西安向北扩张,规划超100平方公里的新区,是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它不仅拓展了城市空间,更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生态宜居建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新区将以崭新的姿态崛起,成为西安城市升级的亮丽名片,引领西安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9
西安最新定位公布:不输成都,西部崛起新引擎 ##上热门西安最新定位公布:不输成都,西部崛起新引擎 2025年初,《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西安新定位惊艳亮相,其战略高度与成都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独具优势,为西部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西安被定位为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与成都同为西部重要中心城市,西安多了“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这一独特定位。西安坐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众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实力强劲,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领域优势显著,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这一定位无疑是对其科研文教实力的权威认可。 在功能定位上,西安是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与成都的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定位相比,西安多了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兵马俑、古城墙等历史遗迹闻名遐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国际旅游影响力不容小觑。 交通枢纽方面,西安构建“链接国际,辐射全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约占全国1/4,西安东站、陕西“米”字形高铁网等建设加速推进,国际航网通达性不断提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西安的新定位,是国家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战略布局,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西安将凭借独特定位,在科研创新、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领域持续发力,与成都等西部城市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西部地区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城市规划 #宜居城市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
陕西省新规划:1个特大城市与5个大城市及3个中等城市格局形成 #上热门 陕西省近期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中,明确提出了该省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和3个中等城市的布局。这一规划为陕西省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也为各城市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特大城市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不仅是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西安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产以及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显著成就,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规划中的西安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任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5个大城市分别是榆林、咸阳、渭南、汉中和宝鸡。这些城市在陕西省内各具特色,榆林以其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而闻名,正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咸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渭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致力于成为全国物流业的中心枢纽之一;汉中则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宝鸡正从重工业城市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此外,延安、铜川和安康被规划为3个中等城市。这些城市虽然目前城区人口相对较少,但各自在红色旅游、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以及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潜力。 这一规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陕西省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5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7
陕西新规划获批:未来15年发展蓝图揭晓,多领域迎来重大突破 #上热门 2025年7月,陕西省多项发展规划获批,未来15年将在交通、产业、生态、城乡协同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交通网络全面升级,构建“1小时经济圈” 陕西将加速推进高速铁路建设,西安至延安、西安至十堰、西安至安康等高铁线路将形成“米”字形高铁网,西安至延安的旅程将缩短至1小时内,西安至武汉的铁路运行时间也将减少至2.5小时。同时,西安绕城高速扩能改造工程将提升通行能力30%以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后年吞吐量可达8300万人次。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通车,届时西安地铁运营线路将达12条,总长达422公里。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陕西将深化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发展,并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西安获批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持续发力。2025年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中,省级项目达616个,总投资287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17亿元,涵盖交通、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打造“深绿陕西” 陕西将实施“深绿战略”,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46.6%,治理沙化土地429万亩,并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秦岭生态保护将持续加强,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推动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城乡协同与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陕西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将深入实施,发展富硒食品、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此外,陕西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水利、物流等领域的投资,优先支持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项目。 结语 陕西未来15年的发展规划以交通升级、产业创新、生态保护、城乡协同为核心,旨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2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国务院批复陕西建设规划:1圈4极6城,韩城宝鸡迎重大机遇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陕西将构建“1圈4极6城”的城镇空间格局,其中韩城和宝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圈”指的是西安都市圈,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涵盖咸阳中心城区、渭南中心城区、铜川中心城区、杨凌示范区等。西安都市圈是陕西省发展的核心区域,将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4极”为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榆林市四个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将在未来发展中承担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推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宝鸡作为西部工业重镇,交通优势突出,陇海线、宝成线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公路网络也十分发达。其优势产业包括钛及新材料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每年生产6万吨钛材,占全国6成以上、全球3成以上,有“中国钛谷”的称号。 “6城”包括铜川市、延安市、安康市、商洛市、杨凌示范区和韩城市六个市域中心城市。韩城是陕西省唯一一个入围该规划的县级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是陕西的重要门户城市之一。韩城产业基础坚实,是陕西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还是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中国花椒之乡。同时,韩城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此次规划为韩城和宝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韩城可借助市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宝鸡则能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凤翔、蔡家坡两个副中心建设,促进形成“一体两翼”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形态,重点发展钛及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陕西城市规划新局:西安冲刺超大城市,榆林汉中协同共进 #上热门 陕西城市规划新局:西安冲刺超大城市,榆林汉中协同共进 2025年,陕西省城市规划开启新篇章,西安、榆林、汉中三城定位清晰,形成“一超两强”发展格局,共同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西安:全力冲刺超大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 西安作为省会,目标直指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1000万)。2025年,西安聚焦总量增长与质效提升,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5500亿元,安排314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2400亿元。产业上,推动汽车、光伏、半导体等重点产业组链成群,加速形成规模化无人机产业集群,打造国际一流超导产业基地。城市更新方面,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团结片区等示范试点,完成12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交通枢纽建设持续推进,地铁15号线一期年内开通,西安 - 咸阳一体化进程加快,建成2条互联互通道路,强化区域辐射力。西安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领先的跨越。 榆林:能源转型加速,打造陕北增长极 榆林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加速从“能源基地”向“综合型城市”转型。2025年,榆林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达7548.6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能源领域,全力推进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陕煤二期、国能项目等千亿级工程开工,探微日新碳五深加工等精细化工项目投产。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华秦氢能产业园、超燃动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项目投产,低空经济扶持资金达3000万元,国内首架商载3吨级别大型无人运输机首飞。交通上,延榆高铁榆林段开工,定边、府谷民用机场加快建设,榆阳机场旅客吞吐量创新高,构建“陆空联动”开放格局。榆林正平衡能源依赖与产业多元化,巩固陕北增长极地位。 汉中:生态优先,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汉中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引领,聚焦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2025年,生产总值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产业上,发展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绿色能源,统筹推进算力中心、无人机制造等业态,实施抽水蓄能电站、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城乡融合方面,推进高陵、阎良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创建省级经开区、高新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升薄弱村集体经济。文化传承上,保护历史建筑,融合窑洞建筑风格与现代功能,打造生态与文化兼具的滨水长廊。汉中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实现绿色崛起,提升区域影响力。 西安、榆林、汉中三城规划布局,体现了陕西“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