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冯玉祥隐居泰山的绝密影像》文/杨众 这是一组拍摄于1932年的珍贵老照片,纪录了几位外国人到泰山脚下,寻访隐居在普照寺内的冯玉祥将军的历史时刻。本组照片经过了后期修复上色处理。 1932年,几个洋人乘坐山轿进山拜会冯玉祥。 这是当时冯玉祥在泰山脚下居住的房屋,摄影师称之为“将军府”。 冯玉祥在居所与来宾合影留念 摄影师为身穿土布棉袄、布鞋的“布衣将军”冯玉祥拍摄的珍贵旧影。 全副武装正在执勤的哨兵和冯玉祥的翻译在一起 冯玉祥所居住的普照寺附近的山峦 当时普照寺附近的山谷和幽静的环境。 当时冯玉祥隐居在泰山普照寺时的石塔。 据资料显示,冯玉祥在泰山隐居期间创办了 15所小学校。这是当时的一所学校学生正在学习的场景。 1932年,泰安教会学校里的小学生正在室外训练活动 1932年泰安古城城墙外的学生集会,站在最边上的就是当时冯玉祥小学的学生们。 那一年,冯玉祥将军卸下戎装,一身布衣走进泰山,巍巍山峦以缄默接纳了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晨钟暮鼓替代了往日的军号,松涛云海抚慰着他激荡半生的灵魂。 隐居的日子清苦而宁静。他住在普照寺旁边的简陋院落里,每日黎明即起,在熹微晨光中展卷研读。石阶上的青苔记录着他沉思的足迹,窗前油灯见证着他伏案的身影。这位曾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却在泰山怀抱中寻得了内心的安宁。 不过,他从未真正远离人间烟火。下山走访时,他见泰安百姓生活困苦,孩子们无书可读,心中顿时涌起深切的悲悯。于是,他倾其所有,在泰山脚下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那些曾经握过枪的手,如今为孩子们编写课本;那些曾经部署过战役的头脑,如今为筹措办学经费而殚精竭虑。 他亲自督导校舍建设,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课堂,脸上绽放出他从未在战场上见过的纯净笑容。朗朗书声回荡在山谷间,那是比任何凯旋之歌都更动人的乐章。他还带领民众修桥铺路,改善水利,用最朴实的方式继续服务着这片土地。 如今,当你漫步泰山,或许还能在某个转角遇见他留下的印记。不在那一方方石刻题字中,而在那些依然传承着求知火种的校园里,在当地老人提起“冯先生”时依然温热的眼神里。这位布衣将军在泰山的岁月,恰如山中清泉,静静流淌,无声浸润,却让整座山峦因之而更加丰盈。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8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4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