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静闻道2月前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升陷汤场景分析及微弱迟涩脉象解析 微弱迟涩中医四脉解析与升陷汤应用 本期内容源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中医典籍,仅作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线下就医。 脉象理论与记忆法 1. 寸关尺脏腑定位:左右手气血阴阳 中医脉诊的核心在于“寸关尺”三部的定位。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并反映气血阴阳的状态: - 左手(血、阴): - 寸(上焦):心(主血) - 关(中焦):肝(藏血) - 尺(下焦):肾阴(滋养全身) - 右手(气、阳): - 寸(上焦):肺(主气) - 关(中焦):脾(生气) 、 - 尺(下焦):命门(肾阳,温煦全身) 静记忆,左寸为心,为血,故左血右气。 二、 四脉深度解析:微、弱、迟、涩 (1)微脉 vs 弱脉:危重症与慢性病的鉴别 微脉:极细极软,似有似无,如游丝欲断。 类比:台风中的“狂风”,稍有不慎即生命垂危。 弱脉:沉细无力,但比微脉稍明显。 关键区别:微脉是弱脉的“极端版”。 (2)迟脉 vs 数脉:寒证与热证的脉势对比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脉来缓慢。 如老牛拖车,血流滞涩。 《脉经》原文:“去来极迟”,强调脉势的沉重感。 数脉:一息六至以上(>90次/分),脉来急促。 如惊马闯关。 《脉经》原文:“去来促急”,体现躁动不安的脉势。 要点:不能仅记快慢,更要掌握脉势。 (3)涩脉:不通与不荣的双重病机 《脉经》定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 两种类型: 1. 血瘀涩脉(不通):如“轻刀刮竹”,脉来艰涩,主气滞血瘀。 2. 血虚涩脉(不荣):如“雨沾沙”,脉弱而散,主气血不足,见于贫血、失血后。 如果你想快速背会穴位 请自行寻找“静闻道”最早发布的静记忆穴位记忆视频。 比穴位歌诀更简单更快速更牢固。 原创:道静 指导老师:捕风者曹全全、#世界记忆大师 、#最强大脑 第一季 #中医脉诊 #寸关尺定位 #微弱迟涩脉 #张锡纯医案 #升陷汤 #中医传承 #国学经典 #辨证论治
00:00 / 2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2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张锡纯升陷汤。 生黄芪六钱,24 知母三钱, 18 柴胡一钱五分,6 桔梗一钱五分6(8) 升麻一钱 4(6)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茱萸去净核数钱(20),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加。   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两钱。   升陷汤善变化 张氏在大气下陷诸证中,如: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   “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二钱”。   人参能大补元气,益肺脾之气自不待言,然萸肉之“敛气”却是他在原有功效上的引申发明。   在防气陷将脱之际加入该药,对疾病的预后无疑是关键的一着。   再如“心中发凉,小腹下坠作疼”时,升麻加倍,去寒性之知母,加热性之干姜;   当气陷甚“连连喘息数口,始觉气息稍续”之时,加大黄芪用量至一两;   遇“胸中烦热”之象,加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润燥而除热;   在喘证而又大气下陷之时,他不用升、柴、桔梗之升药提之,而改用一味桂枝。 这又是他在继承经方基础上的一个发明。 #每天学点中医知识 #中医养生 #中国不能没有中医 #我为中医扛大旗 #老祖宗传下来的民间秘方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上次看完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大为震撼,后悔看完。这次武志红做序推荐的《东方语境下的心理治疗》,作者张沛超老师的学术背景令人信服——他不仅是武汉大学的心理学硕士,还攻读了哲学博士学位,更是一位拥有多年实操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复合背景,让他得以从跨学科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世界。 这本书的框架清晰而富有层次,通过20讲的系统内容,循序渐进地探讨了从“实在”、“记忆”、“知识”,到“格物”、“看病”、“当下”,再到“梦”、“移情”、“自我”、“生命”,乃至“七情六欲”等丰富主题。它并非简单堆砌理论,而是致力于将西方心理学的严谨体系,与中国传统哲学、佛学思想中的古老智慧进行有机的、深度的融合。 仅从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巧思: - 在探讨“实在”这一概念时,他巧妙地化用“窗外两棵枣树”的经典文学意象,来解读我们内心构建的心理现实,非常生动。 - 在解析“梦”的篇章里,他并非固守单一理论,而是博采众长,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多种释梦智慧,视野开阔。 - 当论及“生命”这样的宏大命题时,他则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每一章都像开启一个充满惊喜的知识盲盒,既保留了西方心理学的逻辑框架,又融入了东方思维特有的通透与包容,读来常有豁然开朗之感。 武志红老师在推荐序中分享了他的阅读体验,提到这本书让他过去许多零散的知识碎片总算落地归根,逐渐形成了一个连贯而完整的体系。我对此深有同感。 这本书不仅非常适合心理学领域的从业者和学生深化专业理解,也同样值得每一位对自我探索、人性洞察与个人成长抱有热忱的普通读者细细品读。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我们或许能借此书,找到一条更适合自身的内心探索与成长之路。#读书成长 #武志红 #张沛超 #心理疗愈 #个人成长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在心理学被西方话语长期主导的今天,张沛超的《东方语境下的心理治疗》如同一道温润而坚定的光芒,照亮了我们认识自我的另一条路径。这本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位智者向导,引领我们踏上一场溯源归真的心灵之旅。 书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论格物”篇中王阳明的竹与弗洛伊德的躺椅的相遇。张沛超提出“格情绪之物”的独到见解,将阳明心学与心理治疗巧妙融合。当我们停止对抗情绪,像古人观察竹子般静静陪伴它,每一缕愤怒、每一丝忧伤都会展现其本来面目。这一方法的转变,让心理治疗从“对抗症状”转化为“与真实自我对话”。 在“论心性”部分,作者勾勒出五重境界:“存心养性”如儒者躬耕,“修心炼性”似道人炼丹,“明心见性”若禅者顿悟,“析心复性”堪比医者施术,而“显心立性”才是现代人的精神归宿。这让人不禁想起:西方治疗师教我们解析雨滴,张沛超却邀我们化作流云,在聚散间感受整片天空的脉动。 书中对“自我”的论述同样发人深省。作者巧妙拆解了西方那种孤立静止的自我意象,代之以“关系中的动态存在”。他笔下的华人自我边界如同宣纸——既分隔又渗透,既能承载墨韵又透出底层纹理。这令人想起庄周梦蝶:我们究竟是观察世界的蝶,还是被世界观察的周? 谈及情感世界,张沛超将西方“情绪”概念融入东方“七情六欲”体系,特别指出“无”并非空无,而是情感宇宙的暗物质,是情绪律动中的静默节拍。这种理解暗合中国画的留白哲学,在虚空处蕴藏无限生机。 “我-你-它”三重动态平衡说,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置于天地人的宏大图景中。在算法构筑的“它”世界不断扩张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建“我-你”的真诚联结。书中那个三代人围坐成圆的治疗场景尤其动人——他们不再互相指责,而是成为共渡时光的旅人。 初读关于“无”的论述时,我曾难以领会,直到某个加班深夜,面对屏幕上疲惫的倒影,忽然懂得了他说的“情绪宇宙的暗物质”。那一刻,我不再抗拒倦怠,而是学着“格情绪之物”,静静陪伴它的消长。奇妙的是,当我接纳了“无”,反而在虚静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解决当代心灵困境,未必需要外求新方,而应向内探寻文化血脉中的智慧资源。在这个意义上,《东方语境下的心理治疗》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送给每个现代人的珍贵礼物——它指引我们在纷扰现实中,找到安顿心灵的居所。#读书文摘 #书摘分享 #摘抄分享 #文学经典 #书籍推荐高质量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0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73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