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4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8
话说在秦岭深处的云雾村,村后老林里住着个叫青禾的巫师。村里人都说她怪——常年穿靛蓝麻布衫,头发用葛藤挽着,白天在林子里采草药,夜里就着月光捣药汁,连村里的孩子见了都要躲着走。 这年入夏,村里突然闹起了怪病:大人小孩浑身长红疹,痒得抓出血痕,请来的郎中开了几副药,喝下去却不见好。村长急得直拍大腿,有个胆大的后生说:“要不……找林子里的青禾试试?听说她懂些草药方子。”众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让村长的小孙子阿明捧着一篮山核桃去请人。 阿明战战兢兢走到青禾的草屋前,见她正蹲在地上摆弄草药。“青禾婆婆……俺们村好多人都病了,您能去看看不?”青禾抬头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只是指了指屋角的竹筐。阿明凑近一看,筐里装着几捆带绒毛的野草,叶片上还沾着晨露。“这是‘透骨草’,煮水洗澡能消红疹。”青禾的声音像山涧的泉水,清凌凌的,“不过这草要在日出前采,沾了阳气才管用。” 第二天鸡刚叫,青禾就带着村里的几个后生进了山。她指着背阴处的草丛说:“就采这种带白绒毛的,别碰旁边开紫花的毒草。”后生们跟着她采了满满两筐透骨草,青禾又教大家把草切碎煮水,叮嘱道:“水温要热,洗的时候别搓红疹,泡半个时辰就行。” 村里人照着青禾的法子洗了三天,红疹果然消了。村长带着乡亲们提着鸡蛋、红糖去谢她,青禾却只收了一捆干艾草。“山里的草药是山神给的,俺只是帮着采来用。”她指了指草屋墙上挂着的药谱,“这些方子都是老辈传下来的,你们要是想学,俺可以教。” 后来,村里的姑娘们常去青禾的草屋学认草药,青禾也会带着她们进山采药。有人问她:“您为啥以前不跟村里人来往呀?”青禾笑着说:“以前俺奶奶给人治病,有人说她是‘巫医’,把她赶出了村。俺怕村里人也嫌弃俺,就躲在林子里。”村长听了,红着脸说:“以前是俺们糊涂,以后您就是村里的‘草药先生’!” 再后来,云雾村的人都学会了认草药,青禾也搬回了村里住。每到夏天,村里的后生们就会去山上采透骨草,晒成干存起来。有人问青禾:“巫师是不是都有法术呀?”青禾指着院角的草药说:“俺的法术就是认草药、熬药汤,帮人治病。” 直到现在,云雾村的老人还会给孩子讲青禾的故事:“真正的巫师,不是会施法术的人,是心里装着别人的人。”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老子与楼观台:千年问道的回响 秦岭深处,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被云雾轻轻环绕,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的地方,青石阶上的苔痕像是岁月留下的诗行,松涛声里仿佛能听见骑青牛的老者低语,两千六百年的时光在此静静沉淀,每一缕风都带着智慧的芬芳。 公元前485年深秋,函谷关的令尹喜在草楼上观星,见东方紫气升腾。这位通晓天象的智者毅然解下官印,策马奔向终南山。老子身披云雾般的衣裳,瘦削的身影出现在山径上,尹喜连忙跪地,捧出竹简请教。暮年的哲人,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知音。 说经台的青石板上,浅浅的凹痕像是岁月留下的密码,那是老子讲经时木屐踩出的印记。五千字的《道德经》化作山风,穿过竹林,将“上善若水”的智慧播撒到中原大地。老子墓前,清代毕沅所立的石碑静静矗立,碑文在暮色中泛着幽光,古柏的年轮里藏着无数未解的谜团。 历代帝王与诗人,都曾来此朝圣。唐高祖李渊在宗圣宫前亲手种下柏树,三次亲临祭祀,让终南山的晨雾都染上了皇家的光辉;唐玄宗将楼观台扩建为“宗圣观”,紫云衍庆楼的飞檐下,求道者的虔诚随风飘散。诗仙李白在此留下“空烟迷雨色,潇飒望中来”的诗句,目光穿透云雾,凝成终南山永恒的景致;玉真公主在此修行二十年,让楼观台的晨钟暮鼓更加清越。唐武宗灭佛时,唯有楼观台的香火不断,如暗夜中的星火。 如今的说经台,布局暗合道家玄理。山门前的“上善池”碑刻,赵孟頫的隶书流转千年。池水清澈,倒映着历代文人的身影。老君殿内的石刻老子像面容清瘦,似在参悟“道法自然”;殿外东墙的宋代刻石上,“致虚极守静笃”六个字被风雨磨得更加圆润。 终南山的风穿过八卦顶的炼丹炉遗址,将魏晋名士的论道声、隋唐道士的诵经声、明清文人的题壁声编织成一张历史的网。1978年修复古建时,半卷残破的《道德经》注疏在梁架间被发现,“反者道之动”的墨迹清晰,仿佛老子刚搁下笔,就转身隐入了云雾之中。 如今站在说经台远眺,秦岭的层峦像是老子思想中的阴阳鱼。每年五十万游客的脚步声中,仍能听见尹喜初见老子时的惊叹。暮色染红八云塔的飞檐,楼观台的山门宛如时空之门,门内是青牛的蹄印,门外是现代人追寻本真的目光。 终南山的雾气再次弥漫,将说经台笼罩成一幅水墨画。老子留下的思想,如清泉滋润心灵,似灯塔指引方向,在晨钟暮鼓、松涛竹韵中代代相传。楼观台,这座承载着老子智慧与道教文化的圣地,将继续闪耀,吸引后人探寻、感悟。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黄土地上的墨色诗行——赵望云与长安画派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与秦岭山脉的云雾间,一支蘸满泥土与汗水的画笔,将西北大地的呼吸、劳动者的脊梁、生活的烟火气,尽数揉进水墨肌理。这支画笔的主人,是长安画派奠基者赵望云——一位以双脚丈量山河的“平民艺术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多数画家在书斋摹古时,赵望云已背着行囊走遍河北、山东的田间地头。他蹲在田埂画弯腰插秧的农人,坐在窑洞前勾勒驮货的毛驴,甚至随伐木工人钻进秦岭深山。彼时画坛视此为“离经叛道”——山水画怎能不绘亭台楼阁,偏描乡野村夫?他却坚信:“风景的优美,多因人的活动。”在他的笔下,山川总与劳作身影交织:驮货的毛驴蜿蜒穿谷,扛锄的农民点缀梯田,戈壁驼队踏出生命的节奏。 他的画藏着西北大地的密码:干渴笔触皴擦出黄土沟壑,苍劲线条勾勒祁连山骨,泼墨晕染让秦岭密林在湿润中呼吸。有人喻其山水如老农手掌——粗糙皲裂,却充满力量。这种独特气质源于他对写生的痴迷:他曾数月观察伐木工人,就着煤油灯修改草图;为捕捉驼队动态,他随商队跋涉风沙,画纸被砂砾磨得沙沙作响。正是这些沾满尘土的写生本,让他摸索出前无古人的笔墨语言——既存传统意境,又添炊烟气息。 1956年,赵望云与石鲁赴埃及写生,归国后展览轰动京华。1961年,“国画习作展”在京展出,《人民日报》以《长安新画》为题专题发表,自此“长安画派”名扬天下。以赵望云、石鲁为核心,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汇聚,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将西北风物与时代特征熔铸一炉。 赵望云的画无仙气,却藏中国大地魂魄。他敢以大块墨色泼出夜色深邃,仅凭山腰独行的人影,便让人感受到“深山藏古寺”的诗意;他画春日柳树,枝条臃肿却透着稚气;他笔下的毛驴憨态可掬,鬃毛仿佛在风中颤动。学生回忆:“老师的笔像长了眼睛,总能在荒凉处发现生机。” 他的影响远不止画作。冯玉祥为其画配诗,郭沫若题诗赞其“画法无中西,法由心所造”。黄胄、方济众等美术青年皆受其熏陶,艺术基因渗透至新疆、甘肃画坛。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47: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1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3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