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6
00:00 / 0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全诗主旨: 这首诗以甲午战争为切入点,深刻揭露了晚清统治者的腐败(挪用军费享乐)是导致战争失败、将士牺牲的重要原因之一。随后将视角拉长,痛陈日本侵华带来的百年深重灾难。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发出时代强音:继承先烈遗志,誓要扫清一切阻碍(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敌对势力),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最终让历史的公平正义得以彰显。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侵略者的强烈控诉以及对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 “和韵”王昌龄《从军行七之四》分析: 王昌龄原诗: > **《从军行七首·其四》**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和韵: 指方唐丝的诗在用韵上完全遵循了王昌龄原诗的韵脚。 主题关联与对比: 共同点: 两首诗都是《从军行》题材,主题都涉及**边疆、战争、卫国、决心。王诗表现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方诗则借古喻今,表达现代人对历史屈辱的铭记和对复兴强盛、实现公道的坚定誓言。 不同点: 时代背景: 王诗写盛唐开边,方诗写近代屈辱与现代复兴。 情感基调:王诗是高昂的出征豪情(尽管环境艰苦)。方诗前两句沉痛悲愤,后两句则转为悲壮激昂。 对象:王诗针对的是外敌。方诗针对的是双重敌人:一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外部侵略势力,二是内部导致失败的因。 “还”的内涵:王诗的“还”是凯旋归家。方诗的“还”更侧重“公道还”,是正义的伸张、国家尊严的恢复和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 总结: 方唐丝的《从军行二》是一首借古讽今、充满历史纵深感和现实使命感的作品。它严格“和韵”王昌龄的名篇,但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刻的转化:从盛唐的边塞豪情,转向对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沉痛反思和对民族复兴、实现历史公道的坚定誓言。诗中“糜妪金堆万寿山”对统治者腐败的批判,“北洋壮士绝乡关”对爱国将士牺牲的缅怀,“百年倭祸山河破”对民族苦难的铭记,最终都凝聚在“誓洗残凶公道还”这一掷地有声、继往开来的时代宣言之中。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