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基本概况 • 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 •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 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 工程构成: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 三大部分及其他等附属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形如鱼嘴,位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窄而深,用于灌溉; 外江宽而浅,主要用于泄洪排沙。 通过弯道环流原理,实现“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即枯水期,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 丰水期则相反,八成沙石随外江排走。 飞沙堰泄洪道: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高约2米。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从飞沙堰溢出流入外江。同时,它利用离心力将内江水中约75%的沙石排向外江,减少下游河道淤积。 宝瓶口引水口:形似瓶口,是人工凿成的引水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用水量,右边的山丘与玉垒山山体相离,称为离堆。 秦始皇时期,没有物理、化学设备,想要在玉垒山凿开一个洞,全靠人工手工开凿而成,当时人们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先用火烧岩石使其膨胀,再泼冷水使其开裂),也就是现在的“热胀冷缩”原理。历时数年,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宽约20米、高约18米、长约30米的缺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宝瓶口”。 最后总结 •从历史悠久角度:它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傲然挺立,持续润泽着成都平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一直使用的水利工程。 •从文化价值角度:它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中国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经济效益:它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已超过1400万亩良田,养活了2000多万人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多牛 基本概况 • 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 •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 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 工程构成: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 三大部分及其他等附属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形如鱼嘴,位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窄而深,用于灌溉; 外江宽而浅,主要用于泄洪排沙。 通过弯道环流原理,实现“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即枯水期,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 丰水期则相反,八成沙石随外江排走。 飞沙堰泄洪道: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高约2米。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从飞沙堰溢出流入外江。同时,它利用离心力将内江水中约75%的沙石排向外江,减少下游河道淤积。 宝瓶口引水口:形似瓶口,是人工凿成的引水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用水量,右边的山丘与玉垒山山体相离,称为离堆。 秦始皇时期,没有物理、化学设备,想要在玉垒山凿开一个洞,全靠人工手工开凿而成,当时人们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先用火烧岩石使其膨胀,再泼冷水使其开裂),也就是现在的“热胀冷缩”原理。历时数年,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宽约20米、高约18米、长约30米的缺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宝瓶口”。 最后总结 •从历史悠久角度:它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傲然挺立,持续润泽着成都平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一直使用的水利工程。 •从文化价值角度:它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中国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经济效益:它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已超过1400万亩良田,养活了2000多万人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