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嘉佳1月前
《诗经·小雅·伐木》是先秦时期的一首宴享诗,以伐木起兴,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呼唤亲朋欢聚的殷切之情。全诗共三章,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以下是内容与赏析: 《诗经·小雅·伐木》 原文(节选):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分章解析: 第一章:以伐木声和鸟鸣起兴,借鸟儿寻找同伴比喻人对友情的渴望。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成为千古名句,强调万物皆需知己,何况于人? 结尾“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寄托了以诚待友、天地共鉴的愿望。 第二章:描写备酒设宴、邀请亲友的场景。 “既有肥羜(小羊)”“陈馈八簋”展现丰盛的宴席,体现主人待客之诚。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反复申明:即便亲友未能赴约,主人也已尽到礼数。 第三章:延伸至宴饮之乐,强调兄弟亲情不可疏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指出人际关系常因小事失和,需以宴饮维系情感。 末句“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呼唤亲友趁闲暇共饮,洋溢着欢聚的迫切之情。 主题与影响: 核心思想:倡导人际和睦,强调友情亲情需主动维系,反对疏离隔阂。 文化意象: “嘤鸣求友”成为后世表达寻求知己的经典典故(如陶渊明“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酾酒”“笾豆”等细节反映周代宴饮礼仪,具史料价值。 现实意义:诗中“乾餱以愆”(因干粮小事失和)提醒人们珍惜情谊,避免因琐事心生嫌隙。 延伸解读: 此诗或与周代宗法制度下“聚族而居”的社会结构相关,宴饮是维系血缘与政治同盟的重要方式。 朱熹《诗集传》评:“此燕朋友故旧之乐歌”,点明其作为宴享诗的社会功能。 《伐木》以自然之景寓人世之情,千百年来激励人们主动追寻、真诚守护友谊,至今读来仍感温情隽永。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嘉佳1周前
《诗经·周颂·振鹭》 《诗经·周颂·振鹭》是《周颂》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的颂诗,以白鹭起兴,赞美来朝宾客的德行风貌,寄托了周王朝对诸侯和睦、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以下是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注释 振鹭:振翅飞翔的白鹭。鹭鸟纯白,象征高洁。 西雍:西周镐京附近的辟雍(周王朝的学宫兼祭祀场所)。 戾止:到来。“戾”意为至。 斯容:指白鹭般高洁的仪容风度。 无恶:无人憎恶。 无斁:不厌弃。“斁”音yì,厌烦。 庶几:希望之词。 夙夜:早晚,指勤勉不懈。 永终誉:长久保持美誉。 翻译 白鹭振翅翩翩飞,聚集西雍水滨旁。我的贵客已到来,仪容高洁如鹭翔。在那本国无人怨,来此周邦受敬仰。望您勤勉日继夜,美誉永存天下扬。 赏析 意象象征:诗以“振鹭”开篇,白鹭羽毛洁白、姿态优雅,比喻来朝宾客(可能是夏、商后裔或诸侯)的品德纯美与仪态端庄。鹭群飞集于西雍,暗喻天下贤者归附周室。 政治寓意:诗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强调宾客在本国和周朝均受人爱戴,反映周王朝以德服人、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周初推行分封制,善待前代遗民(如封夏裔于杞、商裔于宋),此诗或为宴飨此类宾客而作。 礼乐文化:《周颂》多用于宗庙祭祀与朝会仪式,本诗语言简练庄重,既表达对宾客的赞美,也暗含劝诫之意(“庶几夙夜”),体现周人“敬德保民”“慎始慎终”的思想。 结构艺术:全诗四句一节,由兴而赋,由外而内:先写白鹭之形,再喻客之容,继而赞其德行,终以勉励作结。层层递进,含蓄而富有深意。 背景小考 据《毛诗序》,此诗为“二王之后来助祭”而作。“二王”指夏、商后代,周武王灭商后,保留其祭祀,并邀请他们参与周朝祭典,以示天命传承的合法性。诗中“客”或即指宋国(商后裔)君主,白鹭之喻既赞其风度,亦暗含“宾服于周”的政治隐喻。 这首诗虽短,却展现了周初包容与礼治并重的政治智慧,是研究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文本。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菀柳》是一首以柳树起兴,暗喻君王反复无常、朝政险恶的怨刺诗。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通过回环复沓的句式,抒发了诗人对统治者的失望与忧惧。 以下是全诗内容及简要解析: 《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逐章解析 第一章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茂盛的柳树,本可乘凉,却不敢休息(隐喻君王表面可依,实则危险)。 “上帝甚蹈,无自暱焉”:君王喜怒无常,不可亲近(“上帝”暗指周王)。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当初让我治理国事,后来却对我施加极刑。 第二章 结构与前章相似,重复强调君王的不可靠。 “后予迈焉”:后来却将我放逐远方。 第三章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鸟儿高飞,终有触及天际之时(反衬君王心思难测)。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那人的心,究竟会狠毒到何等地步?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为何让我承担国事,却又陷我于险境? 主题与背景 此诗一般认为作于西周末年,诗人可能是遭君王迫害的贵族臣子。 诗中以“柳荫不可息”比喻伴君如伴虎,揭露统治者反复无常、赏罚无度的昏聩。 结尾以“凶矜”(危难)收束,强化了悲愤与无奈之情,反映了周王朝后期政治黑暗的现实。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以柳树起兴,引出君王不可倚靠的主题。 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通过关键词的替换(如“息”与“愒”、“极”与“迈”)层层递进情感。 隐喻深刻:“上帝”代指周王,“高飞之鸟”反衬人心难测,含蓄中见锐利。 此诗与《小雅》中《节南山》《正月》等讽喻诗风格相近,共同展现了周代贵族对政局的忧患与批判。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嘉佳3周前
《诗经·小雅·鼓钟》 全诗以“鼓钟”起兴,通过描绘钟鼓之声、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忧思,表达了对古今礼乐盛衰的感慨以及对贤者的追慕。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解读: 《诗经·鼓钟》原文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题解与背景 此诗传统被认为是 “刺幽王” 之作,周幽王昏聩无道,沉迷享乐,在淮水之上奏乐违背礼制,诗人闻乐思古,借古讽今。另一种观点认为,诗中描绘的可能是周王在淮水举行祭祀或朝会之礼,诗人因礼乐之盛而怀念古代贤君。 分层解析 第一章:闻乐伤怀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钟声铿锵,淮水奔流,以宏大的场景开篇。 “忧心且伤”:乐声与水流触动诗人内心的忧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由乐声联想到德行高尚的古人,表达深切追思。 第二章:德音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钟声和谐,淮水潺潺,氛围舒缓而凝重。 “忧心且悲”:情绪由“伤”转为“悲”,情感加深。 “其德不回”:赞美古人德行正直,暗讽当下礼崩乐坏。 第三章:礼乐与德行之思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钟鼓声与淮水小洲形成空间上的呼应。 “忧心且妯”:“妯”意为悲恸,情感更趋沉痛。 “其德不犹”:强调古人德行无瑕,反衬今人失德。 第四章:礼乐和谐之理想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描绘钟、瑟、琴、笙、磬合奏的盛大场面。 “以雅以南,以籥不僭”:雅乐、南乐与籥舞井然有序,象征礼乐和谐。 末章以理想化的礼乐图景收束,暗含对当下“僭越”礼制的批判。 主题与艺术特色 主题:通过礼乐场景的今昔对比,抒发对 “德治” 的向往和对时局的忧思,强调礼乐应与德行相配。 艺术手法: 重章复沓:各章结构相似,通过变换词语(如“将将”“喈喈”“钦钦”)层层推进情感。 借景抒情:以淮水之景呼应钟鼓之声,自然与人文交织,渲染悲凉氛围。 虚实结合:现实的乐声与对“淑人君子”的虚写结合,拓展诗意空间。 名家点评 朱熹《诗集传》:“此诗之义未详……疑亦怀古伤今之作。” 方玉润《诗经原始》:“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发思古之幽情。” 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反映了两周之际礼乐制度的变化,以及士大夫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现代意义 《鼓钟》以音乐与流水为媒介,探讨了 “礼乐精神” 与 “道德内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16: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鱼藻》 以鱼游水藻的意象起兴,暗喻周王在镐京安乐饮酒的生活。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主题。以下是对其的解析: 《诗经·小雅·鱼藻》 原文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注释与翻译 字词注解 颁(fén):头大貌,形容鱼首丰硕。 岂(kǎi)乐:通“恺乐”,欢乐之意。 莘(shēn):尾长貌,形容鱼尾悠长。 蒲:水生香蒲,鱼栖之处。 那(nuó):安闲貌,形容居处舒适。 白话翻译第一章:鱼在水藻丛中游,头儿高高露水面。周王住在镐京城,欢饮美酒乐融融。第二章:鱼在水藻丛中游,长尾摇摆水中摇。周王住在镐京城,畅饮美酒真逍遥。第三章:鱼在水藻丛中游,依傍香蒲憩息游。周王住在镐京城,安居深宫多闲适。 诗歌赏析 意象象征 鱼与藻:鱼得水藻而欢游,象征周王居镐京得其所,暗喻政治和谐、民众安乐。 颁首、莘尾:通过鱼首鱼尾的鲜活姿态,隐喻周王宴饮时的从容之态。 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仅变换个别字词(首→尾→蒲;岂乐→乐岂→有那),层层递进: 从“岂乐饮酒”到“饮酒乐岂”,语序颠倒强调欢乐的延续性; 终章“有那其居”落脚于居处安适,深化太平盛世主题。 主题解读 传统观点:歌颂周王(一说周武王)定都镐京后国泰民安,宴饮欢愉(《毛诗序》)。 隐微批评:后世学者如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可能隐含讽谏——若君王沉溺享乐而忘政,则如鱼离水藻,失其根本。 历史语境镐京为西周都城,诗中“王在在镐”既写实又具象征意义,暗含对王朝鼎盛的赞美。若作于西周衰微时,则可能借太平旧景反衬当下颓势。 文化影响 后世常以“鱼藻”喻君臣相得、天下太平,如唐诗中多用此典寄托对盛世的向往。 清代《诗经》学者方玉润评其:“鱼得藻则依,王居镐则安,此自然之理。” 此诗虽短小,却以简练意象勾勒出礼乐文明下的理想政治图景,既是颂歌,亦含警世之意,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