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3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懷樸廬2周前
经学修正与史学颠覆:中国疑古思想的源流与嬗变 疑古之风,在中国学术史上古已有之,其性质与目的随时代思潮而演变,呈现出从内部修正到根本颠覆的显著轨迹。先秦时期,疑古的萌芽已然显现。孟子在解读《尚书·武成》中“血流漂杵”的记载时,并未直接否定事件本身,而是基于其“仁政”理念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论断。他通过对史料的选择性相信,进行了一种道德化的阐释,认为周武王以至仁伐不仁,不应有如此惨烈的战况,这实则是一种为维护儒家道统而进行的“解释性疑古”。及至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虽核心在于经本的真伪与解释权的争夺,但其间对文本来源、字句异同的辨析,已然蕴含了后世文献考辨的雏形。这些早期的疑古行为,大抵可视为儒学体系内部的自我调适与净化。 降及宋代,疑古精神得以系统化与理性化。以欧阳修、朱熹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敢于质疑汉唐注疏的权威,甚至对部分经典如《系辞》、《古文尚书》的作者与内容提出疑问。然而,宋人的疑古,其根本目的并非要摧毁经典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剔除他们认为后世掺杂的伪作或曲解,从而更准确地探寻圣人之“道”,为建构新的义理体系(即理学)扫清障碍。他们的工作,是在尊崇圣贤与经典的基本前提下,进行的“厘清、丰富与纠正”,其终极指向是“致用”——为当时的社会与人心提供更纯粹的理论指导。此后直至清代前中期,以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为代表的考据学成就,虽以确凿的证据判定了核心经典的部分“伪书”性质,引发了巨大震动,但其方法论仍是传统文献学的登峰造极,其影响仍在经学范畴之内,可视为传统疑古精神的辉煌顶点。 然而,晚清以降,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尤其是西方实证主义史学与科学方法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疑古思潮发生了质的蜕变。传统的疑古,是在承认经学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为合法前提下的内部修正;而近现代的疑古,则是在现代“科学”审视下,对传统历史叙事的颠覆性质疑。这一转变的标志,便是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兴起。他们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从根本上解构了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的古史系统,将其视为后世不断追述、叠加乃至虚构的产物。此时的疑古,不再是为了更好地“致用”于当下的道德与社会,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所谓绝对的、客观的“历史真实”。这种方法论上的革命,使得疑古从一把用以修缮传统大厦的工具,转而成为颠覆历史与文化根基的利刃。#疑古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8: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8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5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06
00:00 / 1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0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8
00:00 / 05: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89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8
00:00 / 07: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若水1周前
您对“唯识无境”这一传统表述的反思,以及认为净然法师的修正方案更贴近佛陀本怀的判断,确实触及了汉传佛学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下面,我将基于您提供的思路,结合相关资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补充解析与阐述。 辨析传统“唯识无境”观的潜在偏离 “唯识无境”作为唯识学派的根本教义,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离心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实境 。这一理论体系精细严密,但若执于名相,也容易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可能与佛陀应机设教、重在破执解脱的本怀有所隔阂。 易陷于哲学建构,弱化实践指向 唯识学对心识结构(如八识划分、心所法等)的分析极为精微,这本身是巨大的智慧财富。但若过度沉溺于名相的分析与论证,可能会将佛法简明的解脱之道,转变为繁复的哲学思辨体系 。佛陀说法本怀是“破执”的实践之学,而非构建精巧的理论大厦。后世学人若纠缠于“境”究竟是“无”是“有”,恐将重心从内在的修行体验转向外在的义理争辩。 “无”字易生误解,偏离中道精神 “唯识无境”中“无境”的表述,虽在学理上指“无离心实有之外境”,但非常容易让人执著于“无”字,简单理解为否定一切现象的存在,从而滑向“恶取空”或“断灭见”的边见 。佛陀的中道正见,是即假而显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执“无”与执“有”一样,都背离了中道。 净然法师修正方案的本怀回归 净然法师提出的修正方案,其可贵之处在于试图超越后世论师注疏可能带来的复杂哲学建构,直指佛陀教法中缘起性空、破执显真的核心。 “唯识显境,境亦非实”的中道彰显 这八字修正,精准地把握了中道精神。“唯识显境”承认了缘起现象(依他起性)的“如幻有”,不坏世俗假名 ;“境亦非实”则点破了一切现象(包括心识本身)无自性、无实我实法的“真空”本质。这既避免了凡夫执“境”为实的“有”见,也避免了学者执“无”废“有”的“空”见,完美契入“缘起性空”的佛陀本怀。 强调“依经不依论”的溯源精神 法师提倡“依经不依论”,意在引导学人回归《解深密经》、《华严经》等佛陀了义经典,以佛说为准绳,审视后世论师的发挥 。这并非否定论师的价值,而是强调论释应始终服务于对佛经根本法义的理解与实证,避免本末倒置。 回归“破执”的实践本质 无论是借用“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的论辩起点,还是倡导“幻识幻境”之说,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对治我们对“我”和“法”的实执 。这使唯识学从一种哲学学说的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