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49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从宋“材份”到清“斗口”:两部建筑圣经如何定义中式官建标准 #中国古建筑#古建筑之美#古建筑#旅游推荐官#波仔聊古建筑 解码中国官式建筑:为何《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则例》是必研经典?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两部里程碑式的官方典籍,被并称为“两部建筑圣经”或“两部建筑文法课本”。它们分别是: 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式》是宋代的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开始编修,李诫于绍圣四年(1097年)奉旨重修,于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 核心内容与特点就是建立了 “材份制”模数系统:这是《营造法式》最伟大的贡献。它规定以“材”作为建筑设计和构件的基本模数,并将“材”分为15“份”。所有建筑的尺度、比例、用料都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实现了设计的标准化和生产的预制化。全书不仅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如殿阁、厅堂、亭榭等等的结构、形制、做法,还严格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兼具技术规范与工程管理手册的功能。它总结和保留了唐代至北宋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精华,是研究中国古建筑早期做法的根本经典。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的“工部施工标准”工程做法则例的编修年代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由清代工部编修。 核心内容与特点是建立 “斗口制”模数系统,这是清代官式建筑的模数标准。以平身科斗拱的坐斗斗口宽度作为基本模数,所有建筑尺寸都与之成倍数关系。相比宋代的“材份制”,“斗口制”更为简化、直接。同时也确立27种标准建筑形制,全书按房屋的等级、类型如殿宇、厅堂、亭子等等和大木构架形式,详细规定了27种官方标准的建筑做法,对构件尺寸、榫卯都有严格规定。侧重于大木作,内容主要围绕大木结构展开,是清代“官式建筑”(宫廷、衙署、庙宇等)的施工准则,确保了清代建筑风格的统一和规范。与《营造法式》一样,也包含了详细的用料、用工核算标准,是营建皇家工程和“钦工”的核算依据,管理性极强。它是明清官式建筑技术的总结和法典化,是研究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最直接的“说明书”。 这两部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两个鼎盛时期(宋与清)的最高成就和官方标准。它们如同两部“建筑语法书”,一南一北(宋式影响了南方,清式规范了北方),一前一后,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官式古建筑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研究中国古建筑,必须从这两部经典入手。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从美龄宫出来后,我坐在音乐台的台阶上一边吃午餐,一边看着鸽子起落。刚才参观过的中式建筑美龄宫,仍在脑海中萦绕——建筑外观典雅庄重,内部空间开阔通透,脚下是光洁如镜的西式地板;宴会厅呈西式格局,会客厅、卧室里摆放着沙发与壁炉,读经室中十字架与《圣经》静静陈列。这一切仿佛无声诉说着她融合中西的生活方式。然而就在这洋派氛围之中,我却窥见了她心底深藏的一脉东方情韵:她钟爱的旗袍,展厅里陈列的那些仿制画作——尤其是她的国画。她的笔下常有几枝清瘦的兰花,几竿挺拔的翠竹,墨色干净,气质沉静。而让我驻足看了很久的画作,不是拍卖价格最高的那副作品《云山幽居》,成交价为101万元人民币。而是她画的牡丹,还有偶现的红兰——她竟大胆地用上了那样浓烈鲜明的大红。这一抹红色跃然纸上,瞬间打破了她一贯的含蓄格调,显得灿烂而耀眼。这不正是她性格的写照吗?在公众印象中,她总是身着旗袍,举止得体,是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位独特而耀眼的女性。身在美龄宫,既过着西式生活、定期做礼拜,又始终倾心于东方的水墨丹青与中华传统的服饰之美。那“不拘一格”的红色,或许正是她不愿被任何身份或标签所束缚的明证:作为时代的公众人物,她既珍视血脉中的东方底蕴,也坦然拥抱西方教育赋予的独立与自信,活得从容而鲜明。#旅游#美龄宫宋美龄画展#随想录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