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青雅:长期自我幼化物化导致主体性的丧失 哈喽姐妹们,翁清雅采访朱珠的这个视频,大家应该都看了。网上都在说尴尬,说她不专业。 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更细微、也更让我后背发凉的细节:就是整个过程中,她的眼睛,几乎没有直视过朱珠。她的视线,永远飘向镜头里的自己,时不时整理一下头发,弄一下衣服。 她关心的,根本不是眼前的对话,而是镜头里的自己美不美,造型有没有乱。这已经不是紧张或不专业了,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状态——她彻底让渡了自己作为采访者的“主体性“。 她给自己设定的角色,不是一个对话的引导者,而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清冷感的大小姐,误入了一个需要能力的场合,只需要维持住“美而无力”的人设就够了。 这一点,在《心动的信号》里也一模一样。在和奥斯卡的沉默约会中,她让渡了作为约会参与者的主体性,不发起对话,不引导话题,把自己变成一个需要被填充的“美丽花瓶”。 这种自我幼化和物化,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结果:就是主动把自己从生活的主角,活成了一个被动的、等待被评价的客体。 翁清雅式的翻车,给我们所有女孩敲响的警钟就是: 这种“自我幼化+自我物化”的组合拳,会让人在人生的关键场合里持续掉线。 它让一个成年人主动放弃了话语权、思考权和主导权。短期内,或许能获得一些宽容,但长期来看,会发现自己被牢牢困在了这个单薄的人设里,那个真正有力量、有智慧、能解决问题的自己,再也找不回来了。 自我幼化就像一剂甜蜜的毒药,短期能让你逃避压力,长期却在悄悄吞噬一个成年人的内核。 最后分享一段我一直放在备忘录里警醒自己的话:永远不要幼化、物化、弱化、钝化自己, 我们可以温柔,但不要无力;可以谦逊,但不要空白。保持锋芒,持续学习。愿我们都能亲手拿起武器,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驰骋,而不仅仅是被人捧在手中的花瓶。 请时刻告诉自己,我们是一个有力量的成年人,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手头的事情。#翁青雅采访朱珠 #心动的信号 #女性成长 #主体性缺失 #girlstalk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74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跨界主持翻车现场:翁青雅采访朱珠全程尴尬礼仪与业务能力遭群嘲 近期,《心动的信号7》女嘉宾翁青雅跨界担任品牌直播主持,采访演员朱珠的片段引发全网热议。这段被网友调侃“尴尬到不敢点开第二遍”的视频,不仅让#朱珠给翁青雅关门# #翁青雅采访朱珠尴尬# 等话题迅速发酵,更暴露了跨界主持背后的礼仪缺失与业务短板。 这场尴尬从见面瞬间便已注定。直播开场,朱珠作为受访嘉宾主动开门迎接,没想到翁青雅竟径直自顾自走进屋内,全程未回头,反倒让前辈朱珠留在身后关门。面对朱珠“他们进来吗”的圆场询问,翁青雅也未领会深意,径直走向座位率先落座,完全忽略了“嘉宾优先”的基本礼仪,被网友吐槽“搞反了主客身份”。 进入正式采访环节,尴尬更是持续升级。翁青雅不仅口条卡顿、表达生硬,提问时频繁出现逻辑断裂,连品牌名称和创始人理念都阐述得含糊不清,全程“脑袋空空”的状态被观众一眼看穿。即便朱珠始终保持微笑、努力配合回应,脸上难掩的尴尬还是被镜头捕捉,网友调侃“第一次在朱珠脸上看到如此失控的表情管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主办方见状紧急安排专业主持人救场,翁青雅却未意识到自身问题,不仅抢占C位,还频繁做出撩头发等与采访无关的动作,进一步引发争议。网友纷纷吐槽“隔行如隔山,没准备好就别跨界”,认为其既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忽视了对受访前辈的尊重。 翁青雅的跨界翻车,给所有跨界从业者敲响了警钟:无论身处何种场景,专业准备与基本礼仪都是底线。这场尴尬的采访不仅成为全网笑料,更印证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唯有敬畏职业、做好准备,才能避免得不偿失的翻车。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