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 星辩 2015 #新国辩 #星辩 #金钱 #匮乏 #万恶之源 正方陈词: 在中世纪,烧死所谓的女巫称之“正义”。古代战争时期,敌对双方兵戎相向,取将首级被视作英雄。现代文明建立后,人们达成共识,鲨人即为“恶”。善恶,与某个时期社会标准以及集体利益的判断息息相关,本身就是浮动的。因此可见,“恶”本身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基于共同认知的想象。那么恶的认知,是由什么构成、由谁来设计、以什么标准变化,万恶之源从何而来? 恶,从来就是为了社会利益最大化而被设计,被传授,被改变的。而金钱,恰恰是经济利益的象征。经济利益则是社会总利益的标杆。简言之,金钱就是万恶之源。 金钱的原始化身是食物资源,谎言会减损社会利益。各个社会阶段的恶,都以是否违背社会物质利益为基准。金钱,定义了恶。恶的变化因金钱而来,金钱是社会利益的计算,直接左右了恶的标准。 反方陈词: “万”就代表着一切吗?其实并不重要。 恶是如何开始的?根据犯罪学的社会失范理论,恶行的产生有着一定的规律。当个人可以采取的合理手段不能够帮助ta企及目标时,ta就会倾向于通过作恶来达到目标。这种心中目标与资源的不匹配,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我们通称为“匮乏”。 一个人愚昧,是因为ta想解释世界,却缺乏相应的知识。一个村子guai卖妇女,是因为他想要传宗接代,却缺少吸引人嫁过去的条件。一个组织走向极端,是因为ta想要获得关注,却缺乏与公众沟通的能力和与权利博弈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贫穷地区往往是犯罪的多发地带。落后国家更是极端主义的最佳温床。 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匮乏才是。一些深陷困境的人之所以铤而走险也要追逐金钱,恰恰是因为钱能够弥补匮乏和缺陷。那么恶该如何终结呢?金钱可以帮助我们斩断万恶之源,它作为一般等价物,有极强的通约性,可以用来弥补或缓和各式各样的匮乏。 旧约宣称,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新约却告诉我们,勤奋工作、积累财富其实是响应神的感召。历史已经作出了选择,时代改变了,我们对钱的偏见早该摒弃。如果认为钱是万恶之源,那就仇富吧。如果相反,那就请坦坦荡荡地创富吧。
00:00 / 5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3
00:00 / 27: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3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25: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2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5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理解需要or不需要共情 #新国辩 #辩论 #同理心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认知结构 正方总结陈词: 共情,可能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政治的极化。这个世界上,确实会因为共情带来一些坏处,但是共情带来的好处是无法替代的。这些坏处我们可以用各种手段规避,可以把自己剥离出来,让我们跳到不同的立场上去,使得共情这件事情可以达到。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创造那么多的手段,让我们的共情力慢慢的上升,就是为了规避立场的固化,以及被极化所带来的风险。你放弃共情,即失去了内心的触动、那一份利好。 我们永远要明白,理解这件事情,永远不要那么轻易的说出口,因为理解这句话就是轻轻的两个字,但落在那一个你无法共情的人身上,可能就是一把刀子直接插到他的心里。 反方总结陈词: 作为一名辩手,我能跟你产生共情。但是为了今天更好的打完这场比赛,我决定要放弃这份共情,把你们的立论拆光,这是我对你最好的回应。 今天只是好跟坏的比较,我们建立了各种语境来跟大家说明。当我们说a需要b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线缩了a。当我们说辩论比赛需要资料的时候,我们并不指每一场辩论比赛需要资料。它隐含的意思是好的辩论比赛需要资料,在这里“需要”就是“必须”的意思。 我们如果谈论的是“理解需不需要共情”,其实正方缩小了对于理解的范围,他们在理解前面加了很多的前缀词。 关于自然科学,跟人没有关系的部分,谈不上共情,我们也就不做讨论。把这部分刨出之后,在很多的人文社科新闻领域,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个体,我们应该站的更远一点。当我们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时候,就算对方没有讲话,我会被打动,我没有办法以一个第三方公平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事情。在新闻报导中必须要保持中立客观,不论你个人在采访中有多么强烈的情感。 在人文社科跟知识的领域,我们不需要共情,共情反而是有害的。今天最后的战场在于情感,当我们谈到人与人情感的时候,需不需要共情?今天对方必要告诉我们,很多的理解不叫理解 那不是“真正的理解”。对方的定义中,只有你真正体验和感受过的那些情感之后的理解,才叫做真正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循环定义。那不叫理解的理解是真正的理解,这些理解占据了我们大多数的理解生活。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部分,那些比较重要的核心的理解。对方告诉我们应该共情,共情不同立场的双方。你看似是一个特别有怜悯心的人,但你要知道共情是有聚集效应的。你只会跟那些跟你感情
00:00 / 01:57: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40
00:00 / 1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85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5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原生家庭批判”正在让年轻人更幸福or更不幸福 #原生家庭 #PTSD #新国辩 #主观感受 #辩论赛 正方陈词:“原生家庭批判”这一概念是柏来品,2018年,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著作《原生家庭》引入中国。对父为子纲,百善孝为先等传统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唤醒了年轻人对东亚式家庭的反思。波德把原生家庭批判定义为:对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关系进行评估,理性认知原生家庭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并着手于解决其对自身边界侵犯的过程。例如,当家庭环境体现出普遍易怒的特点时,批判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良的氛围,结合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纽伯米尔斯基对于幸福本质的定义,要判断原生家庭批判是否使年轻人变得更幸福,就要看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痛苦是否有削减,和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感是否提升。 基于此我方论证如下:首先,原生家庭批判有助于个体解决不健康家庭与自身的纠结状态,促进自我认知的和解。当今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给年轻人带来了重重压力,中青报调查显示43%和32%的原生家庭存在过度控制和过度高压的问题,人物杂志征集活动发现80%的受访者提及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暴力。面对父母的维权,年轻人往往不敢指出父母的错误,从而陷入内疚和自我否定之中。原生家庭批判则让年轻人摆脱控制,重拾自我。 具体来说,原生家庭批判有三种可能的结果:1.家庭关系的缓;2.不切实际期望的放弃;3.与有毒家庭的断绝,三条路径都可以让年轻人摆脱纠结,认清自我价值。 反方陈词:苏珊佛沃德的那本书叫《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其中对批判二字只字未提,而且它倡导的是一种非暴力沟通,也就是指不定义对错,双方以体察对方情绪,讲出自己感受和需求为基础去进行沟通,并非是原生家庭批判。而原生家庭批判这个词,它在心理学当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对方的定义其实只是以原生家庭去定义原生家庭批判,是不公允以及没有出处的。这个词在心理学中实在找不到明确的理论对应,究其本源,应该是2008年“豆瓣父母街祸害小组”将原生家庭批判推上讨论热度。 我方认为,泛滥在大众媒体中的原生家庭批判,因其模糊性及其批判的内生性特征,正在让年轻人不幸。原生家庭批判本身标准模糊,导致所有家庭都可能沦为被批判的靶子,额外增加了不幸福的感受。 批判本身就会带来明确的负向体验,并由此激化家庭矛盾,进一步产生不幸福的恶性循环,回忆让自己不适和痛苦的情节,本来就会让人不幸福,尤其是在原生家庭这种复杂情境中。
00:00 / 01:29: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1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