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运河!合肥从此通江达海! 耗资912.71亿元、全长355公里的江淮大运河,不仅是引江济淮工程的核心航运动脉,更像一把“金钥匙”,彻底打破合肥“不沿江、不靠海”的地理局限,让这座内陆城市真正迈入“通江达海”的新时代。 作为平行于京杭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运河以Ⅱ级航道标准打造,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凭借“双线引江、三湖调蓄、四路北上”的布局,从枞阳、凤凰颈枢纽引长江水入巢湖,经派河口、蜀山枢纽提水翻越江淮分水岭,构建起连通长江与淮河的水运闭环。建设中诞生的淠河总干渠渡槽(世界最大跨径钢结构通航渡槽)、蜀山泵站(每秒340立方米流量)等世界级工程,为“通江达海”筑牢硬件根基。 对合肥而言,变化是实打实的:过去淮南至芜湖水运需645公里,如今缩至330公里,合肥至上海航程压缩至50小时并实现“天天班”;2024年合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415万吨,派河港(运河首座集装箱码头)开通17条内外贸航线,50万标箱货物经此“水水中转”出海。产业红利更直接落地——派河港成为安徽首个可装卸第九类危险货物的港口,2024年1-9月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标箱同比激增601.7%;安徽首条内河汽车滚装航线累计发运商品车1.85万辆,为蔚来、江淮等车企降低物流成本15%。 这条“黄金水脉”还让合肥深度融入皖江:联动芜马江海联运枢纽,池州茶叶、铜陵铜加工件经合肥港中转降本20%,河南企业每月省物流成本超千万元;同时年均引江300立方米/秒惠及皖豫5000万人,年减碳180万吨,实现效益共赢。 从前“望江兴叹”,如今“舟楫如梭”,江淮大运河不仅让合肥真正“通江达海”,更让其成为皖江城市带对接长三角、辐射中原的“内陆出海口”,开启发展新篇。#合肥 #江淮大运河 #港口 #长江 #淮河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什么是南水北调?它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作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以“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为核心,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流域的丰盈之水输送至华北、西北干旱缺水地区,是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之重器”。 该工程规划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 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平行河道向北输送,途经山东,直达天津和河北。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天津,是保障华北地区用水的核心线路。 西线工程尚在规划中,拟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龙江、大渡河调水至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问题。 通水十余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调水超6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1.5亿多人:北京、天津等城市居民饮用水质显著提升,河北白洋淀、河南淇河等生态水域逐步恢复生机,山东德州、江苏徐州等地的农田灌溉有了稳定水源,北方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遏制,“因水而兴”的产业集群在沿线崛起。这泓清水,不仅缓解了“南涝北旱”的资源失衡,更串联起南北经济协同发展的纽带,让“水润民生”的图景在广袤大地铺展。 致敬每一位为南水北调奉献的建设者、守护者。愿这流淌的江河,继续见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跨越,滋养出更多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民生之福,在新时代书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丽篇章! #南水北调#科普#我要上热门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3
00:00 / 07: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河南为何不引长江水抗旱?(1)2025年河南东部(驻马店、周口、商丘、开封等地)在夏季遭遇严重干旱,农民昼夜抗旱却因部分河道干涸、水井枯竭而难以有效灌溉。相比之下,安徽阜阳市临泉县老集镇利用”引江济淮工程”成功调引300公里外的长江水抗旱,凸显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性。河南部分地区未能提前对接类似工程,导致抗旱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需综合分析: --- 1. 引江济淮工程的覆盖范围与河南的规划局限 - 河南引江济淮工程覆盖范围有限: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主要惠及周口、商丘的9个县(市、区),如鹿邑、郸城、永城等,并未覆盖豫东驻马店、漯河、平顶山、开封等地。 - 河南引江济淮建设时间较晚:河南段2019年才开工,总工期60个月(即2024年完工),2025年虽已建成,但可能尚未完全发挥效益。 - 安徽段先行优势:安徽作为工程主要受益省份,早在2018年就已推进建设,而河南段因资金、协调等问题进展相对滞后。 2. 河南水利建设的长期短板 -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河南许多灌溉设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带病运行”,机井报废率高,引黄灌溉能力下降,导致抗旱能力薄弱。 - “望天收”耕地比例高:截至2011年,河南仍有3000多万亩耕地依赖降雨,有效灌溉面积不足70%,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 重建轻管问题突出:部分农灌设施“建而不管”,维护资金不足,水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工程效益难以持续,导致经常出现电水井要么不通电,要么不出水无法抗旱的尴尬与无奈。 - 农民抗旱艰难:豫东新农田建设推广不足,导致很多村庄抗旱,仍然依赖农民自己抗旱.农民不得不从六七百米的家里,拉六七百米的电线,到田间水井,用电水泵抽水到三四百米的地里,抱着冰冷的水管,左右摇摆的洒水抗旱.这样传统抗旱既费时费力,夏天抗旱容易导致农民中暑.冬天抗旱可能导致人们冻得瑟瑟发抖而感冒. 3. 政策与资金层面的挑战 - 资金压力:引江济淮河南段投资76.5亿元,采用PPP模式,但部分地区可能因财政紧张无法自主推进类似工程。 -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跨流域调水需与安徽、中央等多方协调,河南可能因优先级或谈判能力不足未能争取更多水源分配。 #河南 #干旱 #抗旱 #农民种地不容易 #安徽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3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