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5
1苏轼在线打鸡血!《赠刘景文》这首诗让秋天支棱起来! 🌼东坡笔下的治愈诗笺:低谷里开出的希望之花 宝子们!今天一定要和你们聊聊苏轼的《赠刘景文》,字字句句都藏着人生大智慧✨! 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六边形战士”⚡,诗词豪迈奔放,书画自成一派,散文更是一绝。可他的一生,却像坐过山车🎢,官场失意、多次被贬,但他总能把苦日子过成诗,这种乐观心态太圈粉了! 🍂回到这首诗,当时苏轼在杭州做知州,和好友刘景文一样都处于人生低谷。看着荷塘残败、菊花凋零,换别人估计要emo了😔,但苏轼偏不!他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凋零的荷叶、残败的菊花,虽没了往日风采,可那傲霜而立的枝干,不正是困境中坚韧不屈的象征吗? 更绝的是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别人悲秋,他却告诉朋友:别只盯着萧条,秋天的橙子金黄、橘子碧绿,这丰收的灿烂才是一年最美的风景!就像人生,低谷只是暂时的,希望和美好总会如期而至🌈。 苏轼用一首诗,把鼓励和温暖揉进文字里。宝子们,以后遇到困难,不妨想想这首诗,学东坡先生的豁达,在低谷中也能看见光☀️! #苏轼赠刘景文 #古诗词赏析 #让孩子爱上古诗 #新人博主求关注 #儿童古诗词启蒙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00:00 / 0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无涯·5天前
一生悲剧刘景文 元祐五年(1090年),杭州。54岁的苏轼,写诗赠与60岁的刘景文。在世人眼中,一位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一位是沉寂下僚的失意老将。但在西湖的烟波里,他们是知己。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元祐年间虽被召回京城,又因党争自请外放杭州。任杭州知州期间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政绩卓著。此时他虽身居高位,却历经沧桑,对仕途浮沉已有清醒认知。 刘景文,北宋名将刘平之子。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刘平在与西夏的三川口之战中兵败被俘,后死于西夏。关键点在于刘平是 “被俘” ,而非“战死”或“殉国”。这在当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在宋代,尤其是在士大夫群体构建的道德评价体系中:“文死谏,武死战” 是最高准则。武将战死沙场,是尽忠报国,是英雄,家族会得到褒恤和荣誉。“被俘”则被视为苟且偷生,是军人的奇耻大辱。人们不会去体谅他是否力战被擒,舆论会简单地认为他为何不自杀殉国?这被认为是有亏臣节、有损国格的行为。 刘平被俘后,朝廷最初的褒恤立刻停止,刘家从“忠烈之后”瞬间沦为“有罪之臣”的家族。 整个精英阶层都看不起刘家,“士大夫耻之” ,这种舆论压力是巨大的。 刘景文是以 “恩荫” 入仕的,即凭借父亲的功勋获得官职。当父亲的功勋被定性为“罪责”时,儿子通过此途径获得的起点和发展空间自然会受到极大限制。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一个出身武将家族的人本身晋升就难。再加上背负有父亲“失节”的道德污点,主管官员任免的吏部由文官把持,几乎不可能给他重要的晋升机会。这等于给他的仕途盖上了天花板。 苏轼曾上书朝廷举荐他,称其“慷慨奇士,欲望朝廷特赐采察,权置一州,使其功名有立,羞耻前辱。”但终究未得朝廷重用。在当时,六十岁已是标准的老年,通常到了致仕(退休)的年纪。刘景文年已花甲,却仍是一个职位低微的“兵马都监”,一生抱负眼看就要在失意中落幕。 在苏轼等友人的帮助下,两年后,刘景文终得升任隰州知州。然而,他在赴任途中不幸病逝,后事由苏轼等友人出资料理,为这段深厚的友谊画上悲怆的句点。 刘景文的悲剧,是一个典型的 “出身决定论” 的案例。他父亲的被俘,给他带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 “原罪” 。尽管他本人“工诗能文,博览史传”,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但在宋代严苛的道德舆论和官僚体系下,这个家族的污点几乎注定了他一生沉沦下僚的命运。#苏轼 #刘景文 #赠刘景文宋苏轼 #吴帅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赠刘景文》用荷菊橙橘,描写千古经典赠诗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此诗开头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面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①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②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举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最是:一作“正是”。 ⑾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③译文 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④创作背景   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视刘景文为国士,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并赠此诗。 ⑤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翘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4
苏轼给落难兄弟写的诗《赠刘景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刘景文(刘季孙)当时已58岁,虽有才能但仕途不顺,官职低微。苏轼非常欣赏他的品格和才学,视其为国士,并多次向朝廷举荐。此诗是苏轼对这位年长友人的勉励和劝慰之作。 诗歌赏析: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意象对比,寓含哲理:前两句描绘了秋末冬初的景象:荷花凋零,连像雨伞一样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残,但枝干依然在寒霜中傲然挺立。诗人选取“荷尽”与“菊残”这两个衰败意象,却通过“傲霜枝”突出了菊花在逆境中的坚韧风骨,形成鲜明对比。 2. 峰回路转,点明主旨:后两句笔锋一转,跳出萧瑟之感。诗人劝勉友人: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您一定要记住,恰恰就是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初冬时节啊!这里的“橙黄橘绿”不仅描绘了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丰收实景,更象征着成熟和收获。 3. 勉励劝慰,情深意切:全诗的核心在于后两句的转折。苏轼以冬景胜春景为喻,巧妙而深刻地劝慰刘景文:人生步入晚年(如同秋冬),不必为青春逝去(荷尽菊残)而伤感,这正是阅历丰富、品格成熟(如同傲霜之菊)、可以大有作为(如同累累硕果)的黄金时期。表达了对友人品格的高度赞扬和对其未来充满信心的勉励。 核心亮点:诗人一反悲秋伤冬的常调,于衰败景象中发掘生机与希望,以景喻人,借物言志,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高度评价和积极勉励,蕴含在精炼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绘之中,意境高远,格调昂扬,充满哲理和力量。 --- 总结来说:苏轼的《赠刘景文》是一首构思巧妙、立意高远的赠友诗。它通过对比秋冬景物的衰败与生机,热情赞颂了友人如“傲霜枝”般的坚贞品格,并以“橙黄橘绿”象征成熟与收获,勉励身处逆境、年事已高的友人珍惜当下、乐观进取。短短四句,情景交融,情理兼备,展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学古诗 #古诗词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魅力 #小学古诗词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49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