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尊师敬友重孝 这段话的核心关切在于对传统礼仪价值的捍卫,以及对某些片面批评的反驳。我们可以通过更有条理的论述和更丰富的例证来完善它: 当下教育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当杭州小学生们列队行礼,向师长问好、与同学互致问候时,这本该是校园里最温馨的画面。然而,竟有人将此解读为“培养奴才保安”,这种论调不仅片面,更折射出对教育本质的误解。 首先,校园礼仪绝非驯化,而是文明教养的基石。 问一声“老师好”,道一句“同学早”,这与封建时代的“三跪九叩”有着本质区别。这是相互尊重的体现,是集体生活的基本规范。正如我们不会因军队要有纪律就否定军人的价值,同样不能因学校讲究礼仪就否定教育的意义。一个连基本问候都吝啬的社会,何谈文明与温度? 其次,家庭孝道与校园礼仪本是一脉相承。 质疑者似乎陷入了一个逻辑悖论:当孩子回家说“爸妈好”时,我们倍感欣慰;为何同样的问候在校园里就成了“奴性”表现?难道尊重也分场合、看对象?《孝经》有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自然会将这份善意扩展到师长和同学身上。反之,一个在学校桀骜不驯、对师长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回到家中就能瞬间变成孝子贤孙。 更重要的是,传统美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尊师、敬友、重孝这些品质如同钻石的多个切面,共同折射出人格的光华。认为“只要自己孩子孝顺就够了”的想法未免天真。试想,一个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不友爱同学的孩子,如何能真正理解并践行对父母的孝?这种选择性培养的道德,就像只砌一面墙的房子,终究难以稳固。缺失了尊师敬友的“孝”,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 当然,我们倡导的礼仪教育,其核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尊重,而非流于形式的机械重复。真正的教育,是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让他们明白:对师长的尊敬,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同学的友善,是对同伴的珍视;对父母的孝顺,是对生命来源的感恩。 这些跨越时空的传统美德从未过时,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更显珍贵。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真诚的问好时,应该看到的是文明礼仪的传承,是未来公民素养的培育,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妄加批判。培养懂得尊重、心怀感恩的下一代,始终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 @微言教育 我觉得杭州这种模式应积极推广而不能因噎废食。 @杭州日报 @杭州网 为杭州点赞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1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8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3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1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