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9
白居易考上进士的时候,在大雁塔处题了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慈恩塔指的就是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唐代新科进士放榜后,有集体至慈恩寺塔下题写姓名的传统习俗,称为“雁塔题名”。这一行为象征金榜题名、功成名就,是唐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荣耀。白居易那一年就和他的同榜进士们一起在雁塔上刻名留念。 唐代进士科录取人数极少(每科约20-30人),其中文采出众者会再被推举为“同年之秀”。与白居易同科考中进士的十七位,就是这进士中的佼佼者。而白居易此时年仅 27岁,在同榜精英中年纪最小,足见其才华横溢。 科举考试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27岁登科堪称“天才级成就”。所以,白居易写下“最少年”这三字时,我们隔了上千年也能感受到他的自豪之情。 科举制度取代推荐和世袭之后,确实打破了诸多门阀贵族垄断,阶层之间有了流动,一些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实现其家国天下的志向。 我喜欢白居易这种昂扬的精气神,跨越时空也能有共鸣。少年得志就该展现出少年气,因为这是有底气的实力和蓬勃的自信心汇聚在一起,这是个人的奋斗和时代的机遇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读书人一生荣光的象征。时光一去不复返,少年时的抱负与朝气,能有一个可以定格的纪念,此时不拼搏不张扬,更待何时?祝莘莘学子金榜题名! #白居易 #金榜题名 #雁塔题名 #少年得志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状元虽是最高荣誉,但探花因其独特的选拔标准和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反而更受追捧。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1. 探花的起源与特殊地位 唐代习俗的演变:探花最初并非名次,而是杏园宴上由同榜进士中选出的“探花使”,需由年轻俊美者担任,负责采花赋诗,逐渐演变为第三名的固定称号。 宋代制度化:宋代起,“探花”成为一甲第三名的正式名称,但保留了“才貌双全”的传统标准,使其兼具学术与外貌的双重光环23。 2. 社会对探花的偏爱 颜值与气质的重要性:探花需“容貌伟岸”,符合朝廷审美,甚至比状元更受皇帝关注。例如唐玄宗时期的钟馗因貌丑被拒,反衬探花的外表优势。 联姻价值高:权贵家族热衷招揽探花为婿(“榜下捉婿”),因其才貌兼备,能提升家族门第。而状元常因忙于政务或性格严肃,反而不如探花受欢迎。 3. 状元的压力与探花的自由 状元的负担:状元需谨言慎行,承担更多政治期望,仕途虽高起点但压力巨大。 探花的洒脱:探花因名次稍低,反而更易融入社交圈,参与诗酒宴会,生活更自在。如晚唐诗人翁成赞虽列第四,却以《三花探》诗作流传后世,展现探花的文化影响力。 4. 不成文的“颜值加分”规则 科举虽以才学为主,但殿试时皇帝会综合考量仪态。探花作为“进士门面”,若相貌出众,可能获得额外青睐,甚至影响实际官职分配3。 总结 状元代表学术巅峰,但探花因兼具才华、颜值和社交优势,成为科举制度中独特的“明星”。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综合素养的重视,以及科举文化中“雅俗共赏”的一面。正如明代笔记所言:“状元虽贵,探花风流”——两者各有千秋,但探花的喜悦更贴近世俗的艳羡与追捧。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丹阳麒麟裴氏始迁祖乃唐代著名忠良宰相晋国公裴度,裴度<765-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家家。为唐德宋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消藩,因而与宰相均映遇刺,而武元衡遇害,旋代武为相。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享年七十五岁,获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 丹阳裴氏先祖裴度三世孙裴从矩曾在宜兴县令,他是裴氏江南裴氏始迁祖。而裴从矩第二十一世孙裴希祖,在宋末元初从宜兴铜官山迁居至丹阳东乡,迁居裴家村,在这里繁衍生息,被丹阳裴氏尊为丹阳始迁祖。裴家村这个自然村落,被江苏省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 裴氏后裔不断从裴家村外迁,除了迁往周边乡村,还有一支迁居了丹阳四牌楼,并不断向城区其它地方迁居,有一支迁到了丹阳东门东河路东门小学附近,因东河路裴氏,是丹阳城隍菩萨的丈人而远近闻名,每年城隍庙会,舞龙灯从西门城隍庙出发过小东门桥,过贤桥,沿河沿一直东门裴家方回。可见裴氏在丹阳名望。 裴氏独造润州京口闸出自丹阳裴家,传说可以,但史实尚待考证,润州京口闸自唐宪宗时期,由时任润州刺史李德裕主持修建,京口闸系国家工程,是官方主导的漕渠基础设施。即使到了清末,明间资也未能直接进入,可能砖瓦烧制尚有认可,加之裴家村属丘陵地区,土质好,为京口提供优质的砖瓦,再刻有裴字的砖号,现在京口遗址尚可查找到。 裴家村周边有1500多年历史的南朝齐景安陵,和有着1300多年的唐朝地券。这块出自大唐神龙年间的唐代地券,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4,5厘米,上阴刻大唐神龙,润州曲阿县,东城村,祁林字样。裴氏宗位于村东,始建于明代,3进15间,堂号为绿野堂,上世纪50年代拆除改办裴家小学,而祠堂大门前的照壁墙至今仍在,且保存完好,远处就能看到照壁墙上四个锡晋褒忠篆体大字,四个字可以理解,晋,为皇帝封的晋国公,而锡,同解为赐。褒奖忠良。原祠堂人有楹联;百代启文明于领袖,纵横自古风流推北郡。千秋绵甲第于午桥,绿野如今嗣冠东都。 杭日战争期间,陈毅司令员曾在裴家村周边一带打游击,来到裴家村曾在宗祠门前的照壁墙前留影。昔人已去,但照壁墙还在。 最为称道的还是村中的古建筑,那高高的女儿墙,高入云端,且保存尚好。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裴家村魂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