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9
嘉佳1周前
《诗经·周颂·清庙》是《诗经·周颂》的首篇,也是西周王朝祭祀宗庙的乐歌。全诗仅八句,以简练庄严的语言赞颂周文王的功德,并表达对祖先的敬畏与追思。以下是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原文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注释 於(wū):叹词,表赞美。 穆:美好、肃穆。 清庙:清静的宗庙。 肃雍:庄重和谐。 显相:显赫的助祭诸侯。 济济:众多而整齐。 多士:指参与祭祀的官员。 秉文之德:秉持文王之德。 对越:配应,颂扬。 骏:迅速、勤勉。 不显不承(pī):通“丕”,伟大;显赫,继承。 无射(yì):不厌弃。 翻译啊,庄严清静的宗庙,助祭肃穆雍容显耀。济济一堂的众多官吏,秉持文王德行的光辉。颂扬文王在天之灵,勤勉奔走于宗庙之中。伟大显赫继承祖德,人民敬仰永不厌弃。 赏析 主题与背景:此诗是周王祭祀宗庙的乐歌,主要歌颂周文王的功德,强调周王朝的正统性与道德传承。西周以“礼乐”治国,宗庙祭祀是维系宗法制度的核心仪式,此诗正是这一制度的体现。 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庄严:全诗八句,无具体铺陈,却通过肃穆的意象(清庙、多士、奔走)营造出神圣氛围。 重章叠句的雏形:虽无《国风》中的复沓结构,但“肃雍”“济济”等叠词强化了仪式的庄重感。 虚实结合:既写实(祭祀场景),又写虚(文王“在天之灵”),体现周人“以德配天”的思想。 思想内涵: 德治思想:强调“秉文之德”,将文王视为道德楷模,彰显周人“敬天保民”的政治理念。 宗法伦理:通过祭祀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法制度的合法性。 礼乐精神:诗与乐、舞一体,展现西周礼乐文化的庄重与和谐。 历史影响:作为《周颂》开篇,此诗奠定了后世祭祀文学的基调,如汉代《郊祀歌》亦受其影响。儒家推崇其“中和之美”,视为礼乐教化的典范。 总结《清庙》以凝练的文字承载了西周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既是对祖先的颂歌,也是对政治伦理的宣言。其庄重典雅的风格,成为后世庙堂文学的源头之一。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84
嘉佳1周前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为西周初年祭祀周文王的乐歌。全诗以简古的语言歌颂文王之德,并表达继承遗志的决心。以下是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原文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注释 维天之命:维,语助词。天之命,天道。 於穆不已:於(wū),叹词。穆,深远。不已,无穷。 不显:不,通“丕”,大。显,光明。 纯:纯粹。 假以溢我:假,通“嘉”,美善。溢,充满。一说“慎”,谨慎。 收:接受。 骏惠:骏,大;惠,顺。遵循之意。 曾孙:后世子孙。 笃:笃行,忠实奉行。 翻译天道运行深远无穷,多么光明啊,文王之德纯净至诚!以美善之道使我充盈,我当尽心继承。遵循文王的大道,后世子孙当忠实奉行。 赏析 主题:诗歌赞颂周文王秉承天命、德行纯美,并告诫后代牢记遗训、继承王道。 结构:前四句写天命与文王之德,后四句写后人如何继承,由颂转诫,逻辑严密。 语言:庄重古拙,多用感叹词(如“於”“於乎”)增强肃穆感,体现祭祀乐歌的特色。 思想:强调“以德配天”的周代政治理念,将文王视为天人合一的典范,突出道德传承的重要性。 影响: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深潜静密”,展现了周初对天命的敬畏与人文精神的觉醒。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3周前
《诗经·小雅·祈父》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一首反映士兵对军事调动不满的怨刺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诗经·小雅·祈父》 原文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注释 祈父:即司马,古代执掌军事的官职。 爪牙、爪士:比喻武臣或卫士,此处为诗人自称,意为王室的护卫。 胡:为何。 转:调动,派遣。 恤:忧患,指艰苦的战场或境地。 靡所止居:没有安居之所。 厎止:终止,尽头。 亶不聪:实在不明智(亶,确实)。 尸饔:主持炊事(尸,主持;饔,熟食),指母亲不得不亲自操劳饮食。 翻译 祈父啊!我是君王的爪牙卫士,为何调我陷入忧患,无处安居?祈父啊!我是君王的爪牙武士,为何调我陷入忧患,无止无休?祈父啊,你实在不明智!为何调我陷入忧患?家中老母无人奉养,只得独自操劳炊事! 赏析 主题与背景:这首诗通过士兵的质问,表达了对军事长官(祈父)频繁征调的不满。西周时期,兵役繁重,士兵常年征战,无法归家赡养父母,诗中反映了底层士卒的苦难与无奈。 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通过重复强化情感,层层递进。从“靡所止居”到“靡所厎止”,再到“有母之尸饔”,情绪逐渐深化。 反问与斥责:连续用“胡转予于恤”质问祈父,最后直指其“不聪”,凸显愤懑之情。 细节描写:末句“有母之尸饔”以母亲亲自操劳的细节,暗示家中无人奉养,深化对战争破坏家庭伦理的批判。 历史意义:这首诗是古代早期反映士兵心声的佳作,展现了周代兵役制度下的社会矛盾,也为后世边塞诗与反战文学提供了雏形。 总结 《祈父》以简练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揭露了战争对个人与家庭的摧残,体现了《诗经》关注现实、抒写民生的传统。诗中的悲愤与无奈,跨越千年仍能引起共鸣。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