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关系:博弈与合作并存,南海局势牵动区域安全 2025年中菲关系呈现“经济合作韧性”与“安全博弈加剧”的双重特征。经济层面,中国连续12年稳居菲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600亿美元,中国对菲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深化,如苏比克-克拉克铁路项目稳步推进。然而,南海争端持续升级,菲方在仁爱礁、黄岩岛海域频繁发起补给行动,8-9月摩擦频率创历史新高,中国外交部罕见使用“史无前例的严厉措辞”回应菲方与美台军事经济合作。菲律宾启用距台142公里的巴坦群岛新军事基地,美菲联合军演频次翻倍,演习范围延伸至巴丹群岛,东盟多国对此表示警惕,印尼、马来西亚重申“东盟中心性”,反对外部势力搅局南海。 陆台关系:融合与对抗交织,统一进程不可逆 大陆对台政策坚持“反独促统”双轨并行。一方面,扩大台胞来往大陆便利政策,将落地办证口岸扩展至全部符合条件口岸,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小三通”航线旅客同比激增近200%,厦门边检数据显示两岸往来热度不减。另一方面,严正回击“台独”挑衅,赖清德当局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3.32%,加速对美采购F-16V战机、“海马斯”火箭炮,并推动与菲秘密安全对话。民调显示63%台湾民众不满赖清德处理两岸关系,88%主张维持沟通,但台当局仍阻挠宗教民间交流,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大陆通过稀土管制精准打击台湾高科技产业,汉翔航空等8家实体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台积电3纳米线良率面临风险。 全球影响:亚太安全重构,经济格局重塑 中菲、陆台关系演变深刻重塑亚太安全与经济格局。南海-台海联动风险加剧,东盟国家面临选边压力,越南、马来西亚强化南海军事部署,美军“堤丰”中导系统在日菲部署形成对华包围圈。全球供应链方面,台海紧张冲击半导体、稀土产业链,惠誉预警菲资本市场或因南海局势恶化面临外资撤离风险。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全球第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23.4%,凸显供应链韧性。国际舆论层面,183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联合国官方文件明确台湾为中国省,美西方“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广泛反对。 美西方反应:干预加剧但难改大势 美国“以台遏华”战略遭遇多重反制。经济上,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130%关税,中国则对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精准打击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祖国强大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1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2
00:00 / 0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2025年10月20–23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绘制了发展蓝图。此次全会正值“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将启的重要节点。全会强调,这五年是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中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新阶段。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拥有基础稳固、韧性强、潜力大的优势和完整产业体系、人才资源等条件,支撑未来发展的信心依然充足。相比“十四五”规划制定时,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复杂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主要有三大变化:其一,全球经贸关系重构,贸易摩擦的广度和影响超过以往,贸易冲突已从局部演变为全球性事件;其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局部冲突频发(如俄乌冲突、中东紧张局势等)冲击全球政治经济稳定;其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环境则呈现五大变化:1. 经济进入“破旧立新”阶段,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下行接近尾声,新兴经济比重持续上升,2024年“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2. 经济增长动能加快由外需转向内需,以降低全球贸易波动和供应链中断对我国的冲击,确保更稳定的增长;3. 人口总量自2022年首次负增长,“十五五”将成为我国首个处于人口负增长的五年规划期,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带来的挑战更加突出;4. 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提升,为实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十五五”需迈出坚实步伐;5. 当前我国通胀水平较低,需求偏弱,需警惕低通胀甚至通缩压力对消费、投资和财政的影响。面对上述内外环境的新形势,政策制定更加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全会公报中,官方判断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时,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和必胜信心,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等,努力在风险挑战中育新机、开新局。 #投资机会 #未来五年
00:00 / 5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2025年10月31日,《经济观察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贷款贴钱也要把房卖掉!》的深度报道,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的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危机——"房贷倒挂"现象 。这一现象的核心特征是:部分业主在出售房产时,所得款项甚至无法覆盖银行剩余房贷,不得不通过申请新的贷款或四处借债来补齐差额,完成房产过户 。 "房贷倒挂"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正从过去20多年的单边上涨周期,进入到一个深度调整的新阶段。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10月全国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3268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84%,同比下跌7.60%,创近五年单月最大同比降幅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全国约有5000万家庭在房价高点时购房,如今资产严重缩水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断供案例达65万起,涉及贷款金额5200亿元,法拍房挂拍量17万套。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波动、居民收入增长乏力;从房地产市场看,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库存高企、价格持续下跌;从金融政策看,前期的高杠杆购房模式在市场下行期暴露出巨大风险;从人口流动看,城市化进程放缓、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的趋势加剧了区域分化。 #房贷 #买房 #房地产 #房价 #楼市
00:00 / 19: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