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从宋“材份”到清“斗口”:两部建筑圣经如何定义中式官建标准 #中国古建筑#古建筑之美#古建筑#旅游推荐官#波仔聊古建筑 解码中国官式建筑:为何《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则例》是必研经典?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两部里程碑式的官方典籍,被并称为“两部建筑圣经”或“两部建筑文法课本”。它们分别是: 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式》是宋代的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开始编修,李诫于绍圣四年(1097年)奉旨重修,于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 核心内容与特点就是建立了 “材份制”模数系统:这是《营造法式》最伟大的贡献。它规定以“材”作为建筑设计和构件的基本模数,并将“材”分为15“份”。所有建筑的尺度、比例、用料都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实现了设计的标准化和生产的预制化。全书不仅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如殿阁、厅堂、亭榭等等的结构、形制、做法,还严格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兼具技术规范与工程管理手册的功能。它总结和保留了唐代至北宋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精华,是研究中国古建筑早期做法的根本经典。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的“工部施工标准”工程做法则例的编修年代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由清代工部编修。 核心内容与特点是建立 “斗口制”模数系统,这是清代官式建筑的模数标准。以平身科斗拱的坐斗斗口宽度作为基本模数,所有建筑尺寸都与之成倍数关系。相比宋代的“材份制”,“斗口制”更为简化、直接。同时也确立27种标准建筑形制,全书按房屋的等级、类型如殿宇、厅堂、亭子等等和大木构架形式,详细规定了27种官方标准的建筑做法,对构件尺寸、榫卯都有严格规定。侧重于大木作,内容主要围绕大木结构展开,是清代“官式建筑”(宫廷、衙署、庙宇等)的施工准则,确保了清代建筑风格的统一和规范。与《营造法式》一样,也包含了详细的用料、用工核算标准,是营建皇家工程和“钦工”的核算依据,管理性极强。它是明清官式建筑技术的总结和法典化,是研究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最直接的“说明书”。 这两部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两个鼎盛时期(宋与清)的最高成就和官方标准。它们如同两部“建筑语法书”,一南一北(宋式影响了南方,清式规范了北方),一前一后,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官式古建筑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研究中国古建筑,必须从这两部经典入手。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面对古建筑只会说"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破解中国建筑密码,让你的讲解瞬间提升三个level! 🏯 八大核心体系精讲: 首先掌握木结构精髓 斗拱:古建筑的"减震器" 梁架:看穿古建筑的年轮密码 榫卯:不用一钉的千年牢固秘诀 其次读懂屋顶语言 ◽ 庑殿顶:皇家专属的九五之尊 ◽ 歇山顶:王府寺庙的优雅弧度 ◽ 悬山顶:民间建筑的实用美学 ◽ 硬山顶:防风防火的智慧选择 然后破解布局密码 → 中轴对称:儒家礼制的空间表达 → 院落组合:从四合院到紫禁城的尺度魔法 → 风水格局:背山面水的环境哲学 还有装饰艺术解读 • 彩画:和玺/旋子/苏式的等级密码 • 脊兽:太和殿十瑞兽的排位故事 • 藻井:穹顶上的星空宇宙 🌐 地域特色速览: 北方:红墙黄瓦的皇家气派 江南:白墙黛瓦的水墨意境 西北:生土建筑的生态智慧 西南:吊脚楼的山地适应 📜 历史演变脉络: 唐代雄浑 → 宋代典雅 → 元代豪放 → 明清规范 🏆 经典案例深度游: 故宫中轴线:解读帝王建筑的权力符号 天坛:解密祭天建筑的数学语言 福建土楼:客家防御建筑的智慧结晶 徽州民居:商贾文化的建筑表达 💡 带团实战技巧: ✅ 3分钟讲透斗拱原理的技巧 ✅ 用比喻化解专业术语的尴尬 ✅ 引导游客发现建筑细节的妙招 ✅ 应对"建筑发烧友"的进阶话术 #古建筑 #导游考试 #传统文化 #建筑美学 #导游讲解
00:00 / 09: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4
开封古城墙的历史变迁可概括为以下六个关键阶段: 一、始建与奠基(唐代) 公元781年由节度使李勉主持修建,时称“汴州城”,奠定后世城墙基础。现存城墙下叠压着唐、五代、宋、金、明五朝城墙遗址,呈现“城摞城”奇观。 二、北宋鼎盛(东京城) 宋太祖赵匡胤扩建为三重城垣(宫城、里城、外城),外城周长约29公里,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东京梦华录》载城门14座,水门7座,护城河宽50米 靖康之变后遭金兵焚毁,城墙逐渐荒废 三、金元更迭 金代在北宋内城基础上重建“南京城”,周长缩减至14.4公里 元代黄河泛滥致城墙坍塌,仅存土垣 四、明代复兴 1370年朱元璋命重建开封城墙,奠定现存规模: 周长14.16公里,高8米,护城河宽10米 设城门5座(含水门2座),城楼、角楼、敌台等防御体系完备 1642年李自成水淹开封,城墙被泥沙掩埋3米 五、清代修复 1662年在明代城墙原址上修复,现存城墙主体形成: 砖石结构,周长14.4公里,高7米 设5门(含水门2座),现存安远门、天波门等遗址 六、近现代保护 1948年解放军攻城时部分被毁 1980年代起系统性修复,现存墙体8.4公里 2019年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含: • 城墙本体 • 城摞城遗址(地下10米处可见宋代城墙) • 古马道遗址(明代登城坡道) 现存城墙结构: 墙体:砖石包砌,基宽6米,顶宽5米 城门:5座(含2座水门),均设瓮城 护城河:全长12.5公里,宽20-30米 特色:保留了“城套城”“门压门”的都城防御体系,被考古界称为“活的城墙博物馆”#原创视频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