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瀞5月前
四君子汤详解 四君子汤是中医经典补气方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四味“甘温益气”的药材组成,因其药性平和、补而不峻,犹如谦谦君子,故名“四君子”。 一、组成与配伍 组方: - 人参(或党参)9g —— 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现代多用党参替代,性平力缓)。 - 白术 9g —— 健脾燥湿,增强运化。 - 茯苓9g —— 利水渗湿,宁心安神。 - 炙甘草6g ——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 甘温益气:四药皆味甘性温,共奏健脾益气之效。 - 补中有泻:白术燥湿、茯苓渗湿,补脾不助湿。 - 基础方地位:后世衍生方如六君子汤(加半夏、陈皮)、补中益气汤等均以此为基础。 二、功效与主治 功效:益气健脾(补气第一方)。 主治: -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 应用场景: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病后体虚、小儿疳积等属脾虚者。 三、现代应用 1. 消化系统:改善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 2. 免疫调节:提升免疫力,用于放化疗后体虚。 3. 儿科:治疗小儿食欲不振、发育迟缓。 四、加减变化(衍生方) 1. 异功散(四君子汤 + 陈皮):治脾虚气滞,脘腹胀闷。 2.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 + 半夏、陈皮):治脾虚痰湿,咳嗽痰多。 3.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 + 木香、砂仁):治脾虚气滞,呕吐泄泻。 五、使用注意 - 禁忌:实热证、阴虚内热者不宜(如口干舌燥、便秘)。 - 煎服法:水煎服,饭前温服;可加生姜、大枣增强补益作用。 - 现代调整: - 体虚甚者用人参,日常调理用党参; - 湿重者白术可生用,虚甚者用炒白术。 六、食疗简化版 材料: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瘦肉100g。 做法:药材浸泡30分钟,与瘦肉同炖1小时,加盐调味。 适用:脾虚引起的疲劳、食欲差。 四君子汤是中医“健脾补气”的核心方,药简力专,适合长期调养。但需辨证使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希望能帮到你 #乐在其中 #喜欢的点个赞 #健康科普进行时 #抖音正能量传播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3
00:00 / 09: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君子行》,原句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为经过瓜田时不弯腰提鞋,路过李树下不举手整理帽子,以防被人误会偷瓜摘李。这句话比喻行事需避嫌,避免因行为不当引发无端猜测。例如北齐官员袁聿修为避受贿嫌疑,拒绝老友赠送的白绸;唐代柳公权也用此典劝谏皇帝,强调公职人员应远离嫌疑场合。现代生活中,该理念提醒人们在敏感情境中保持谨慎,尤其涉及权力、利益时更需注意言行分寸。 一、内蒙古的一个男青年的教训 有一起大家都知道的冤案,蒙冤者之所以蒙冤,是因为他看见被害人尸体之后,在报警之前,他去摸了一下尸体,留下了指纹,这显然是不应该做的事情,结果侦查人员就凭他的这个指纹,对他产生怀疑,并因此对他开展各种形式的逼供,后来冤案就成了,这个冤主后来被枪毙了,冤杀了。这个冤主是内蒙古的男青年,他的教训,我们要吸取。  二、清代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清代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小白菜的丈夫死了,杨乃武蒙冤被捕,为什么呢?其实主要就是因为,杨乃武平时教小白菜写字,你手把手教一个有夫之妇学写字,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行为,在礼教严酷的旧社会,这其实几乎就是“找死”的代名词,杨乃武饱读诗书,可惜是个书呆子。 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发生于1873年浙江余杭。杨乃武是举人出身,小白菜(本名毕秀姑)因常穿绿衣白裤得名。两人因租房关系产生师生往来,却被诬陷通奸杀夫。知县刘锡彤因私人恩怨严刑逼供,导致杨乃武与小白菜屈打成招被判死刑。后经杨乃武姐姐杨淑英多方奔走,刑部重审发现死者实为病亡,冤案昭雪。此案牵连300余名官员被惩,成为慈禧打击湘军势力的契机。该案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1963年邵氏电影和1990年电视剧等。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8: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被阉割误传千年的箴言俗语(20):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出自《管子・牧民》的箴言,被误传千年的核心问题,是后人总爱 “掐头去尾”—— 只拿前半句当 “真理”,把 “物质富足就一定能让人懂礼仪、知廉耻” 当成铁律,却故意忽略了原典里紧跟的关键内容,以及整句话的辩证逻辑,硬生生把一句有前提、有补充的治国理念,阉割成了片面的 “物质决定论”。 先看原典的完整表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用大白话翻译就是:“粮仓装满了,百姓才有可能明白礼仪;衣服食物足够了,百姓才有可能懂得荣辱。但光有这些还不够 —— 统治者得带头遵守法度,亲属之间的关系才能稳固;要是礼、义、廉、耻这‘四维’不推行,国家早晚得灭亡。” 这里的关键,是后半句藏着的 “补充条件”。后人只说 “仓廪实、衣食足” 能让人知礼,却没说《管子》的真正意思:物质富足只是 “基础”,不是 “全部”。就像人得先吃饱穿暖,才有力气去学道理,但不代表吃饱了就一定会主动学 —— 还得有统治者带头做榜样、定规矩,把 “礼义廉耻” 这些价值观推行下去。要是只靠老百姓自己 “悟”,就算家里粮满仓,也可能有人为了抢更多利益没规矩;反过来,要是统治者自己贪赃枉法,不管百姓有没有饭吃,光喊 “要讲礼仪”,那也是空话。 千年误传的危害,就是把 “物质基础” 说成了 “唯一原因”:有人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道德自然会好,不用花心思搞教育、立规矩;也有人拿 “没吃饱” 当借口,为自己的无德行为开脱。但原典早就说透了 —— 物质和精神得 “两手抓”,统治者和百姓要 “同发力”,这才是让社会有礼有节的完整逻辑,少了哪一半,都是对《管子》思想的曲解。#被阉割误传千年的箴言俗语 #抖音校园live计划 #向往的生活游戏 #双11冲刺吧 @天缘视界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