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9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红阳1周前
登金银凤阁 诗/红阳 双阁巍巍日月明,由来传说自深情。 凤仪温婉迷云路,素影娉婷绕紫英。 旧迹已随烟霭去,红栌却倚崮山横。 吉祥造化钟灵地,岁岁繁荣映太平。 【作者简介】 本诗作者红阳,本名吕欣,山东莱芜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老年大学诗词创作讲师。 【诗序】 莱芜,古有凤凰城之称,传昔日凤凰栖息于此,遂得此名,取“有凤来仪”之祥意,象征吉祥繁荣。明代莱芜县令陈甘雨于嘉靖《莱芜县志》赋诗提及“八宝”景观,与凤凰传说共铸文化遗产。今城东崮山之巅,有金凤、银凤二阁,乃仿古建筑,二〇〇七年落成,为当地标志性景观。余登山揽胜,感其历史文化之厚重,遂赋此诗以记之。 【诗文解说】 这首七律以金银凤阁为意象载体,巧妙串联起莱芜的古今脉络。 首联“双阁巍巍日月明”以宏阔视角定格建筑与天地的对话,“由来传说自深情”则暗合《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意境。颔联中“凤仪温婉”“素影娉婷”化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典故,将传说具象为翩跹于云霞间的灵鸟。 颈联笔锋转承间见哲思:“旧迹烟霭”暗指明代陈甘雨记载的“八宝”景观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红栌倚崮”的现世美景正应和着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的生生不息。 尾联“钟灵地”“映太平”既呼应《莱芜县志》中“有凤来仪”的祥瑞预言,更赋予当代莱芜以新时代的注解——那些口耳相传的凤凰传说,早已化作矗立山巅的巍峨双阁,与万家灯火相映成趣。 这座曾被凤凰眷顾的古城,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有凤来仪”新篇章。 #诗与远方 #每日分享 #人生感悟 #分享 #自然美景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1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平仄者》 #原创视频#原创诗歌mv #信阳全宝新古风 《平仄者》解析:一纸送给形式主义的决绝书 一、核心论点:拒绝“形式的牢笼” 诗歌开篇即亮明观点,用一个“莫”字发出坚决的否定:不要用你精心雕琢的平仄格律,去依附和重复那些陈旧的诗学框架。 这是对创作领域“技术至上主义”的当头棒喝。 二、诗意逐层推进 第一层(1-8行):文学形式无法掩盖历史真实 第二层(9-16行):传统精神资源的现代性失落 “那佛的净 / 儒的正 / 道的清 / 已随风烟消没” 诗人进一步深入,指出不仅是文学形式,连支撑传统诗歌精神的核心思想资源(佛的出世、儒的入世、道的逍遥),在当代也已经整体性失落。它们已在现代性的“风烟”中消散,不再是当代人普遍而真实的信仰与精神支柱。 “重复 / 模仿 / 矫饰着复兴的执著” 在精神内核已然空虚的背景下,一切的“重复”与“模仿”都只是“矫饰”(虚伪的装饰),所谓的“文化复兴”也可能只是一种偏执的、一厢情愿的幻梦。 “却掩不住 / 时代的寞落” “寞落” 一词是诗眼,它比“寂寞”或“落寞”更沉重。它指向的不是个人情绪,而是整个时代精神上的空洞、荒芜与失落感。任何形式上的华丽仿古,都无法掩盖这一根本性的时代病症。 三、艺术特色 结构上的对称与递进: 前八行以“盛唐传说”与“靖康耻歌”为对,论证形式追不回气象,美学掩不住真实。 后八行以“佛儒道”的消没与“时代的寞落”为对,论证精神已然空虚,复兴徒留矫饰。 从“文学”到“历史”,再到“思想”,最后落点于“时代”,批判层层深入,格局宏大。 意象的精准与沉重: “盛唐的传说”是辉煌而遥远的背影。 “靖康的耻歌”是刻骨而沉痛的记忆。 “风烟消没”是无可奈何的流逝。 “时代的寞落”是无可逃避的当下。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历史到当下的、充满断裂与失落的悲凉图景。 语言的决绝与清醒: 全诗毫无温吞与妥协,用词如刀(“莫以”、“趋附”、“泯不了”、“矫饰”),体现出诗人与陈旧传统决裂的清醒和勇气。 结语 《平仄者》是一声惊雷。它炸响了在仿古吟唱中日渐沉闷的诗坛。它冷酷地告诉我们: 一个时代如果只剩下对过去形式的精致模仿,而无直面自身“寞落”并试图超越的勇气,那么它的文学,便只是献给空虚的挽歌。 此诗捍卫了诗歌的本质——它不是文字的格律游戏,而应是一个时代灵魂最真实、最深刻的声音,即使这声音充满痛苦与裂痕。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2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