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和土地 #课文三黑和土地#热点 #原创视频 #语文课本视频插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文朗读视频插图讲解。 《三黑和土地》 作者 苏金伞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
#重读我的宝藏课本 #高中语文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世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文兼具豪迈俊爽与清丽婉约,尤擅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作品简注(核心句) 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地山林被砍尽,阿房宫得以建成。“兀”指山秃,凸显工程浩大。 2.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走廊曲折如绸带,屋檐尖翘似鸟啄;宫殿依地形而建,檐角相互交错对峙。“钩心斗角”原形容建筑精巧,非今贬义。 3. “复憾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果后人)又为这事哀叹,却不借鉴,只会让更后的人再来哀叹后人。点明全文讽喻主旨。 作品赏析 《阿房宫赋》是晚唐“文赋”代表作,以阿房宫的兴废为线索,核心是借古讽今——借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奢靡无度、最终亡国的史实,讽刺唐敬宗大修宫室的荒唐,警示统治者“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章艺术极具特色:前半部分用夸张、比喻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奢华(如“覆压三百余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画面感极强;后半部分笔锋陡转,由描写转入议论,从“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角度直击统治要害,辞藻华丽却立意深刻,是“以文为赋”的典范。#原创视频 #传统文化 #知识分享 @简简单单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
#文脉里的中国 #重读我的宝藏课本 #高中语文#原创视频 #正能量 #涨知识 作者简介 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存世仅2首,因《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奠定唐诗巅峰地位。 核心注解(节选)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与大海连成一片,明月随潮水一同升起,开篇以壮阔景象勾勒时空意境。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折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月光洒在花林上,如同细密的雪粒闪烁,用“霰”喻月光,细腻灵动。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哲思发问,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江月宇宙的永恒对比,升华诗歌深度。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静静等待,唯有长江流水不停逝去,暗喻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作品浅析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为核心,融写景、抒情、哲思于一体。 1. 景:从江月初升到月落西斜,铺陈月夜春江的唯美画卷,动静结合(潮水动、明月静)。 2. 情:借游子思妇的离愁,写人间相思之苦,却无悲戚之感,反而因江月的澄澈显得空灵旷达。 3. 哲: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叩问生命与宇宙,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永恒的思考,打破了初唐宫体诗的绮靡,开创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先河。@简简单单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