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妇女峰会聚焦平等发展,中国实践交出新答卷 时隔30年,全球目光再次因妇女发展议题聚焦北京。 2025年10月,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召开,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共探性别平等新路径。 中国用扎实数据展现妇女发展的显著成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9日发布的《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妇女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较2010年提高3.5岁,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升至94.9%,被世卫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 教育领域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达50.76%。 职场与保障领域同样亮眼: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43%,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达 45.8%;医疗、养老保险中妇女参保人数占比超48%,失业、工伤保险参保女性数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70%和60%。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拐卖妇女儿童案件较2013年下降95%,妇女权益司法保障网持续织密。 从基层治理的700多万妇联执委,到科技前沿的巾帼力量,中国妇女的发展实践从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覆盖政策保障、权益维护、能力提升、机会均等的全链条推进。 这些基于中国国情、兼顾公平与发展的探索,不仅让中国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更为全球性别平等事业提供重要参考。#妇女 #性别平等 #妇女发展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北京再聚首,为全球妇女事业注入新动力 秋日北京,将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2025年10月13日至14日,全球妇女峰会将于北京举行,由中国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主办。三十年前,《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在这里诞生,为全球妇女事业树立了里程碑;三十年后,国际社会重返北京,重温北京世妇会精神,共同推动全球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彰显中国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承诺。 此次峰会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全球性别平等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妇女权利即人权”的响亮口号。这一倡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响应,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当前,全球妇女事业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据联合国妇女署统计,新冠疫情使全球性别平等进程倒退了一代人的时间。职场性别差距扩大,无偿照护工作负担加重,针对妇女的暴力事件上升——这些挑战迫切要求国际社会凝聚共识,重振行动。北京峰会的适时召开,将为疲软的前行步伐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纸面走向现实。 此次峰会预期达成三大成果: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妇女事业发展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是其关键驱动力。研究表明,缩小性别差距可使全球GDP到2025年增加12万亿美元。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的全面参与和贡献。 中国作为东道主,不仅提供对话平台,更以自身实践为全球妇女事业贡献力量。中国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9年,女性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占比达55%,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持续提升。这些成就是中国落实《北京宣言》的生动注脚,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北京全球妇女峰会即将启幕,它不仅是纪念历史的仪式,更是开创未来的契机。期待各方以此为契机,将政治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打破阻碍妇女发展的结构性壁垒,确保妇女在全球治理中享有平等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只有当每一位妇女的潜能都能自由绽放,人类文明的花朵才能迎来最绚烂的春天。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