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2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乐澄2周前
你不想吼孩子,解决办法就是你要真切的反思观察自己,从情绪的根源找到问题。在亲子相处或辅导的过程中,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指强忍怒火或逼迫自己麻木以对,而是说,我们要试着每次怒火来临时从根本上理解情绪的来源,转变认知的视角,慢慢地去理解孩子,也理解自己。 第一个认知是,我们总觉得孩子应该同大人一样听得进去道理,但事实上,孩子的大脑结构仍在发育,每一岁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一定能听懂大人在说什么,也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样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只有当我们放下“他必须做到如我所想”的执念,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在学习、正在成长的生命来看待,很多情绪就会慢慢松动。要允许孩子无法完成我们的期待,他不是来完成我们剧本的角色。 第一个认知是,我们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停止“越位代劳”。比如当我们因为孩子拖延作业而火冒三丈时,往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他的成绩不好等于我的教育失败”,于是我们强行背负了本该属于孩子的课题。我们通过催促、责骂甚至代笔,试图缓解“我的焦虑”,而不是让孩子去面对“他的责任”。 其实,比起发泄愤怒,我们要做的,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明白自己的选择会产生的后果。例如:“我知道作业是你的事,如果你选择不完成,明天可能需要承受一系列的后果。” 第三呢就是,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对错,它只是一个信号。当感到生气的苗头时,第一步其实不是立刻扑灭它,也不是把矛头指向孩子,而是停下来,向内觉察。尝试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感到生气”或者“我现在感到有些无力”,,在自己和情绪之间创造一个观察的空间,给情绪一些沉淀的机会。 然后,可以尝试问自己:“我的愤怒在告诉我什么?我希望孩子怎么样?”或许,你的愤怒源于“我对孩子的未来焦虑,而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我感到失控”;或许,你的无力感来自“我付出了很多精力,却看不到预期的效果”;又或许,你只是生活工作太累了,孩子的行为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其带着情绪伤害孩子,不如先给自己一些时间调节。带着情绪的管教,对孩子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所以,当我们感到自己的情绪即将失控时,不如先打断一下,离开现场去做点别的。 暂时离开,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再用更温和的方式重新进入对话,而不是深陷于情绪漩涡。当我们想通自己要的是什么,再心平气和地表达,反而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就像一句话说的,柔和,很多时候会比强硬更有力量#孩子教育 #正能量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