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文脉之根——龙井路》 探寻江夏历史,发掘江夏人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夏文脉之根,探寻它的人文历史。龙井路的“龙头古井”,对纸坊有着深远的意义。据记载,这口井建于清代,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至今井水清甜,附近居民仍会取水使用。在七八十年代,每逢停水,半个纸坊城的人都来打水。相传它名字中的“龙头”二字,与附近的小山“龙头山”密切相关——传说这口井的水源来自龙头山的山泉水,井名便取自山的名字,成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标。 从它们的历史渊源来看,龙头山与龙头古井的关系不仅是地理上的依存,更体现了纸坊地区早期的生存智慧。龙头山的山泉通过地下渗流滋养了古井,而井水又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资源。过去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这口井支撑了纸坊人的日常用水需求,甚至用于造纸作坊的生产。纸坊得名于唐代的造纸业,曾是当地重要产业。直到今天,井边仍是居民聚集、洗衣闲聊的场所,夏天甚至用井水冰镇西瓜,生活气息浓厚。 纸坊作为江夏的核心区域,历史底蕴深厚。除了龙头山和古井,这里还因唐代造纸业得名“纸坊”,曾是手工造纸的聚集地。龙井路作为纸坊的老街,保留了红砖民房、石板路等旧建筑,甚至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曾在此取景,老旧的街巷和古井共同营造出复古氛围。这种新旧交织的场景,既展现了纸坊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城市的发展脉络,也承载了居民对旧时光的眷恋。 如今,龙头古井至今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居民自发清淤、维护,体现了对历史遗产的珍视。而龙头山虽未在搜索结果中详述,但从古井的命名和功能推测,它可能曾是纸坊早期聚落形成的地理依托,与古井共同构成“山水相依”的居住格局。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正是江夏纸坊历史文化的缩影——既有山水的馈赠,也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龙头古井 #发现江夏 #龙井路 #探寻江夏历史发掘江夏人文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
#民间故事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古时候,北山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他家门口对着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出入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 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放呢?”大家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带领着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那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1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