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3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2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52
00:00 / 01:1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95
玄学宗教类诈骗案件的辩护逻辑与出罪要点解析 一、核心辩护逻辑:错误认识来源的区分 创造错误认识 vs 利用既有认知 若行为人通过虚构"不做某事即有灾祸"主动制造恐慌,属于"创造错误认识",符合诈骗罪要件。 若被害人因长期迷信已形成固有认知,行为人仅通过提供解决方案,利用既有错误认识,则可能不构成诈骗罪。 法律依据: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动实施欺骗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 刑法谦抑性原则的适用 对于利用既有迷信心理获取财产的行为,需审慎认定诈骗罪,避免过度扩张刑法适用范围。若未虚构事实,仅迎合被害人信仰需求,可通过民事欺诈或行政规制处理。 二、民众的信仰辩护边界 信仰自由与法律评价的冲突 法律不评价信仰本身的真伪,但需审查行为是否逾越法律底线。 关键区分: 若被害人基于个人信仰自愿支付费用,属于"自陷风险",不一定构成诈骗; 若行为人虚构"超度可治病""法器能消灾"等具体因果关系,则可能构成诈骗。 特殊罪名优先适用 单纯利用迷信活动敛财可能触犯《刑法》第300条"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而非诈骗罪。两罪构成要件不同,需结合具体行为选择辩护路径。 #诈骗罪 #国学诈骗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 #无罪辩护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42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2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74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