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安“肥”了整个陕西“瘦”了:强省会模式并非西北唯一出路 #上热门 西安作为陕西省会,经济实力强劲,2024年陕西GDP超3.5万亿,西安贡献显著,其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六大支柱产业中多个已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然而,西安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关于强省会模式是否为西北唯一出路的讨论。 强省会模式有其优势,它能发挥聚集效应,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省域经济在全国的竞争力,还可增强省会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但弊端同样明显,资源过度集中会使省内其他地区发展受限,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虹吸效应还会造成其他地区发展要素短缺,影响其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从陕西内部看,西安GDP增量占全省大部分,其他城市发展相对受限。但从西北整体区域看,新疆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大关,甘肃增速领跑西北五省,展现出区域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说明并非只有强省会一条路。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各省份情况不同,应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在发挥省会城市引领作用的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实现多点开花、全面进步,这才是西北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更优选择。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0
陕西省行政区划优化构想:以西咸融合推动长安复兴 ##上热门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受两江新区组建模式的启发,陕西省若对西安市与咸阳市行政区划进行深度整合与优化,有望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重振长安往昔雄风。 首要举措是整合西咸新区与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构建咸阳新区。该新区将融合原西咸新区的新区发展职能与秦都、渭城两区的政府管理职能,并划归西安市管辖。如此一来,既能集中资源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区域,又能借助西安的产业、科技与人才优势,推动咸阳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西咸一体化进程。 对于西安市内部,可将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整合为新的莲湖区。通过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减少区域间的行政壁垒,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让老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承载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 在区域拓展方面,把原属咸阳市的兴平市、礼泉县、武功县、乾县和杨陵区纳入西安市版图。这些地区各具特色,兴平工业基础雄厚,礼泉、乾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武功农业发达,杨陵则是农业科技高地。并入西安后,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实现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 最后,将咸阳市其余县市与铜川市整合,设立新的彬州市。这一调整有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行政区划优化举措,西安将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实现产业、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全面崛起,以崭新的姿态重振长安雄风,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城市规划 #经济发展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8
西安“撤县设区”再提速:蓝田与周至,谁能先圆“城区梦”? ##上热门 在西安加速迈向“无县时代”的进程中,蓝田与周至两县的撤县设区竞争备受瞩目。这场较量,不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发展的深度探索。 蓝田:交通产业协同,抢跑优势赛道 蓝田凭借西蓝高速、环山公路及规划中的地铁21号线,与西安主城区构建起1小时经济圈。65.5万户籍人口中,非农从业人员达16万,2018年GDP达151.67亿元,完全符合民政部“市区总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每60万人可设一区”的标准。文旅方面,蓝田依托白鹿塬文旅融合组团,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文旅经济优势;产业上,积极布局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形成“生态+科创”的转型路径。作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蓝田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间找到了平衡点,为撤县设区增添了差异化竞争力。 周至:生态筑基,产业突围待破局 作为西安的“水塔”,周至承担着80%主城区饮用水源供给的重任,生态价值无可替代。2024年GDP突破259.53亿元,增速领跑全市,但人均收入仍有提升空间。撤县设区后,周至可纳入西安都市圈统一规划,通过产业协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依托猕猴桃产业与秦岭生态资源,周至正探索“生态+产业”转型路径,同时推进鄠周眉高速等交通建设,缩短与主城区的距离。然而,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距市辖区均值有差距,仍是其撤县设区的主要障碍。 政策博弈下的转型契机 尽管两县均具备撤县设区潜力,但政策门槛与利益协调不容忽视。国家自2022年起收紧撤县设区政策,强调“非必要不调、拿不准不动”,使得调整进程放缓。若成功,西安主城区将进一步扩张,形成多层次空间结构,两县也将迎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升级,缩小城乡差距。 蓝田交通产业优势明显,周至生态潜力待挖。谁能先圆“城区梦”,取决于政策调整与自身突破。但无论如何,这场竞争已推动两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产业升级上实现跨越,为西安都市圈建设注入新活力。#城市规划 #城市风光 #家乡的变化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5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7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西安将迎来城市大更新。#上热门 2025年,西安正以多维度、深层次的更新举措,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从投资拉动向科技产业驱动升级。这场城市更新浪潮,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形态,更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社会治理与民生福祉。 一、空间重构:从“单核”到“多极”的国土空间优化 西安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构建“三心带动、四轴引领、十区联动”的总体格局。 • 核心区升级:以小寨商圈、曲江新区、丝路软件城为“三心”,分别承载现代商贸、文化旅游、都市创新功能。例如,曲江新区依托大唐不夜城太古里等项目,打造文旅商融合标杆,2025年西安太古里计划分阶段竣工,将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太古里。 • 轴线发展:长安南路(商贸轴)、雁塔路(人文轴)、唐延路(创新轴)等“四轴”串联全域,形成功能互补的产业走廊。 • 区县差异化:雁塔区聚焦现代服务业,临潼区打造“西安都市圈综合性新城”,鄠邑区构建“2高铁、4普铁、4城轨”多制式铁路网,蓝田县发展生态康养旅游。这种“一区一策”的模式,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实现了资源高效配置。 二、产业升级:从“传统”到“新兴”的经济动能转换 西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 主导产业强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持续发力。例如,鄠邑区规划“高新—秦渡板块”“草堂工业园板块”,吸引龙头企业落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目标突破1800亿元。 • 新兴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成为新增长点。西安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27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 现代服务业突破:雁塔区打造“现代城市RBD(游憩商务区)”,整合文化、旅游、金融资源,类似北京王府井、成都太古里的模式,满足城市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需求。 三、交通互联:从“节点”到“枢纽”的都市圈融合 西安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口,推动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 • 高铁网络:西安东站屋盖钢结构桁架提升工程启动,站房钢结构预计2025年9月底完成。该站集高铁、普铁、地铁于一体,年发送旅客量预计达3650万人次,极大缓解西安铁路枢纽压力。 • 城际轨道:鄠邑区规划13号线、15号线、18号线、22号线4条城市轨道线路,加强与主城区、西咸新区、咸阳的联动
00:00 / 0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中央力挺陕西!4大区域中心敲定,这些地方要起飞了! #上热门 近日,中央明确支持陕西打造4大区域中心城市,这一战略布局将有力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城市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地位举足轻重。西安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拥有西安科技创新中心、秦创原等创新平台,还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随着西安都市圈建设的推进,西安将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 榆林作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正加速崛起。榆林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近年来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也逐步破局落地。未来,榆林将继续深化能源革命,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成为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 宝鸡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宝鸡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拥有众多知名企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宝鸡将更好地融入西安都市圈,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汉中则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汉中在绿色食品、中药材、文旅康养等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随着“一都四区”建设的推进,汉中将进一步挖掘生态资源潜力,推动绿色发展,成为陕西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撑。 这4大区域中心的敲定,不仅将为陕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未来,这些城市将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共同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3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