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翅滨藜:巴彦淖尔黄河“几字弯”治沙主力,生态经济双赢助力“三北”工程 巴彦淖尔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三北”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正以硬核举措守护北方生态安全。这座地处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黄河重点生态屏障区与北方防沙带的城市,承载着3154.53万亩沙化土地的治理重任,是这场治沙攻坚战无可争议的核心主战场。 《巴彦淖尔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30年)》为治沙工作划定了清晰目标:到2030年,需完成3429.14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将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从30%大幅提升至61%。其中,2026—2030年作为攻坚关键期,要完成总治理任务的60%,并推动沙区林草覆盖率突破50%。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地明确采用梭梭、四翅滨藜等灌木的沙区基地规模化种植模式,仅磴口县的沙生灌木育苗良种繁育基地,就培育了600亩四翅滨藜,通过容器苗、暖棚育苗等多元方式,为规模化种植提供本土适配种苗,夯实治沙种苗基础。 在这场治沙行动中,四翅滨藜堪称“明星物种”。这种原产于美国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1989年引入我国的灌木,经多年实践验证,是当之无愧的“治沙先锋”。它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耐干旱、耐盐碱、抗寒冷的特性,能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茁壮生长;根系可深入地下数米,牢牢锁住流沙,还能通过生物作用改良土壤,被形象地称为“生物脱盐器”。更难得的是,四翅滨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其枝叶粗蛋白含量达12%以上,是羊、骆驼等牲畜喜食的优质饲料;根系还可嫁接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在新疆库车、和田等地的种植基地中,肉苁蓉亩产可达400公斤,亩均收入约4000元,为沙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产业增收。 如今,四翅滨藜在巴彦淖尔的推广已具备坚实基础。2024年,当地四翅滨藜育苗面积已达500亩,可供应5000万株裸根实生苗,同时正加快推进相关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制定与林木良种申报工作,为后续大面积推广筑牢技术根基。随着“三北”工程治沙需求不断激增,四翅滨藜苗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价格也呈稳定增长趋势。 希望更多主体参与到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产业布局中,共同为黄河“几字弯”的绿色未来发力。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6
00:00 / 2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