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血战十个月!「张巡」与睢阳保卫战,大唐最悲壮的挽歌 公元757年,大唐帝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安史之乱”的叛军如野火般席卷北方,两京沦陷,盛世梦碎。在中原腹地,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城——睢阳,却像一颗钉子,死死卡在了叛军南下的咽喉要道上。在这里,即将上演一场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惨烈、也最具争议的守城战。一位名叫张巡的文官,将带领几千守军,对抗十几万如狼似虎的叛军,坚守长达十个月之久。他究竟是力挽狂澜的英雄,还是……?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故事的主角张巡,在战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令。他并非职业军人,而是一个进士出身的文官。但当叛军兵临城下时,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放弃城池,率领仅有的三千兵马,与睢阳太守许远汇合,共同保卫这座战略要地。 为什么睢阳非守不可?看地图就明白了。睢阳身后,就是富庶的江淮地区,那里是大唐帝国最后的钱粮命脉。一旦睢阳失守,叛军将长驱直入,整个南方都可能不保。可以说,睢阳守住的每一天,都在为唐王朝的反攻争取宝贵的时间。757年正月,尹子琦率领的十几万叛军主力,将睢阳城围得水泄不通。一场实力悬殊到令人绝望的战争,打响了。 叛军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涌来,他们建造了比城墙还高的云梯,如同巨兽般企图吞噬这座孤城。但张巡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天赋。他不仅防守,更主动出击,派精锐小队奇袭敌营,烧毁粮草。 最传奇的是他“草人借箭”的故事。夜里,守军放下无数个身披黑衣的草人,叛军以为是偷袭,万箭齐发……结果白白送给守军数十万支箭。等叛军学乖了,张巡又放下五百敢死队,冲入敌营,杀得对方人仰马翻。 然而,再妙的计策也无法改变根本的实力差距。粮食吃光了,箭矢用尽了,士兵们饥寒交迫,伤病缠身。城内的树皮、老鼠、麻雀都被吃光,战斗减员极其严重,能作战的士兵从几千人锐减到几百人。这是整段历史中最黑暗、也最受争议的一页。在极端的饥饿和绝望中,城内的守军开始了……“人相食”。 张巡首先杀掉了自己的爱妾,对将士们说:“你们为国家拼命,却骨瘦如柴,我怎能吝惜一个女子?”许远也杀掉了自己的仆人。随后,这座城变成了人间地狱。从老弱的妇女,到城中的百姓……史书记载,睢阳城最初有三万百姓,城破之时,仅剩四百活人。 #张巡祠 #张巡许远 #张巡守睢阳 #商丘景点推荐 #双忠圣王
00:00 / 0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7
睢阳之战 一、基本信息 - 时间: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至十月 - 地点:唐河南道睢阳郡(今河南商丘南) - 性质:安史之乱期间最惨烈的城市防御战,以少胜多、以弱抗强的经典战例。 二、参战双方 - 唐军: - 主将:张巡(真源令)、许远(睢阳太守) - 兵力:初时不足万人,巅峰时约1.5万(含民兵) - 燕军: - 主将:尹子奇(安史叛将) - 兵力:初时4万,后增兵至10万以上(含突厥、同罗骑兵) 三、战役经过 1. 第一阶段(正月至三月) 尹子奇率4万兵围攻睢阳,张巡以“空城计+夜袭”大败叛军,歼敌2万余,初步稳定战局。 2. 第二阶段(四月至七月) 叛军增兵至10万,四面合围,唐军“以草人借箭”“以马曳柴”等战术消耗敌军,坚守三月,歼敌3万余。 3. 第三阶段(八月至十月) 援军被阻,城内粮尽,张巡杀爱妾、烹树皮为食,士卒每日分米一勺,仍拒战不降;十月城破,张巡、许远被俘,宁死不屈,壮烈殉国。 四、结果与影响 - 歼敌数量:唐军以1.5万兵力,坚守10个月,歼敌6万以上,有效阻滞安史叛军南下江淮。 - 战略意义:为唐军反攻赢得时间,保护江淮财赋,奠定安史之乱最终平定基础。 - 文化影响:张巡“杀妾飨士”“烹树皮为食”成为忠义象征,历代诗文、戏曲多以其为题材。 五、评价与纪念 - 史家评价:司马光《资治通鉴》赞其“以寡击众,以弱制强,守孤城而捍天下”。 - 纪念设施:商丘张巡祠、睢阳古城墙遗址公园,每年清明举行“忠义张巡”纪念活动。 一句话总结:睢阳之战以1.5万唐军坚守10个月,歼敌6万,阻滞安史叛军南下,成为安史之乱中最惨烈、最忠义的城市防御战。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8: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第二百五十一集 大举反攻 上集咱们说到,睢阳城破,张巡被杀。 张巡不惜在城内人吃人,就为了保卫睢阳,捍卫大唐的利益,这到底是不是愚忠呢?无数的史学家也在质疑,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却把老百姓当成盘中餐,就算守住了一座城,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我们不能单从他为了保护当权者的利益出发来考虑这个事情。我们从上帝的视角来看,无论当时睢阳的景象是多么惨烈,死了多少人,吃了多少人,我们都不能不承认,牺牲了一座城,张巡却保卫了整个江淮地区免遭涂炭。那些地区还有数以万计的老百姓呢,他们都直接的受益于睢阳保卫战的成果了啊。 当然,我也承认,张巡在睢阳苦苦挣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李亨,就是大唐王朝。你想啊,张巡凭借一己之力,就这么个小城,就活活拖住并消灭了安史之乱叛军的十几万人。把尹子奇生生的按在了睢阳城外,让叛军无力再进攻江淮地区,大唐的钱袋子能一直源源不断的向北方的军队输送给养。如果没有张巡,这个钱袋子可能就归了叛军了,如果那样,你再看战争双方的形势对比,可能就完全是两样了。历史可能也就被改写了,安史之乱的结局可能就更难预料了。也就是说,张巡吃再多的人,那都是为了李亨吃的,都是为了李唐王朝吃的,这一点,李亨不糊涂,他在得知了睢阳的战斗情况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后来,宋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写了一首诗叫《正气歌》。里面就提到了咱们前面讲到的两个人。这两句诗是这样的: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张巡守睢阳,颜杲卿守常山,这个都是咱们前面讲过的,文天祥就把他俩分别叫张睢阳和颜常山。张睢阳被尹子奇把牙齿捅掉还大骂不止,颜常山被史思明把舌头割掉也痛骂不休。文天祥称赞他们都是硬汉。 张巡坚守睢阳的这十个月,对李亨在北部地区的作战直接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有了钱粮的大唐军队,在大将郭子仪的带领下,已经大举反攻了。 皇帝李亨按照李泌给出的建议,已经完成了第一步,驻兵太原。第二步也正在实施当中。唐军正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把叛军来回调动,叛军累的和孙子一样。郭子仪正按照李泌的安排,准备实施第三步,进攻叛军的老窝范阳。他正在调兵遣将的时候,李亨却把他和李泌找来商量,先不要去管范阳了,我要先收复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两个人一听大吃一惊,咱这战略方针都定好了,你要先收复二京,那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啊。#涨知识 #搞笑 #历史 #故事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4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5: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