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陆陆续续排沙,随着汛期变化,不是鱼都是虾 来自Deepseek - 黄河是中国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每年通过“调水调沙”工程(人为调控水流)或自然洪水,断断续续地排放大量泥沙,以减少河床淤积,防止洪水泛滥。 - **“随着汛期变化”**:汛期(一般在6-9月)是黄河水量大增的时期,水位和流速变化大,泥沙排放更频繁。 - **“不是鱼都是虾”**:这部分是比喻性的表达。字面上,它可能表示“河里没有鱼了,全是虾”,但更深的含义是: - **生态环境变化**:排沙时河水浑浊、泥沙增多,溶解氧降低,导致鱼类(对水质要求较高)难以生存,而虾类等底栖生物可能更耐受浑水,因此显得“鱼少虾多”。这反映了排沙对水生生物的短期影响。 - **俗语引申**:在民间,这类似“水浑则鱼虾不分”,比喻环境混乱时,好坏难辨;或者“鱼虾绝迹,泥沙当家”,强调人类活动(如排沙)改变了自然平衡。整体上,它传达了一种无奈:汛期排沙虽有必要,但代价是生态退 2. **为什么黄河要排沙?背景知识:** - **泥沙问题**:黄河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年均输沙量约16亿吨,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易引发洪水。 - **排沙操作**:中国从2002年起实施“调水调沙”工程,利用汛期洪水冲刷泥沙(如通过水库放水),将泥沙“陆陆续续”排入大海。这虽缓解了淤积,但也带来短期问题: - **生态影响**:泥沙暴增导致水质恶化,鱼类产卵场被破坏,常见鱼种如黄河鲤鱼减少,而耐污物种(如虾、螺)可能增多。这就是“不是鱼都是虾”的现实依据。 - **汛期关键**:排沙多在汛期进行,因为此时水流强,冲刷效率高。但汛期变化大(如降雨量不确定),操作需灵活调整。 - **数据参考**:近年排沙期间,黄河下游泥沙浓度可达每立方米数百公斤,河水浑浊度剧增,鱼类死亡率上升(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报告)。 ### 3. **生态环境的深层含义:** - 您的这句话点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排沙工程保护了沿岸城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87
#抖音创作者大会 排沙背景与意义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年均输沙量高达16亿吨,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极易决口改道。小浪底排沙通过调水调沙,利用水库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峰,让水流冲刷下游河道,将淤积的泥沙输送入海,以破解悬河难题。 排沙原理 - 异重流排沙:当河道中的挟沙水流与库区清水相遇,挟沙水流密度更大,会潜入清水底部继续向前流动,形成“异重流”,最后从排沙孔洞排沙出库,达到减淤效果。 - 溯源冲刷:坝前水位迅速下降或连续大幅下降时,与三角洲顶点形成较大坡度,进而形成跌坎,跌坎不断坍塌并向上游发展,带起库底泥沙运动并排沙出库。 排沙过程 - 调水阶段:如2025年6月23日至6月28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先进行大流量清水下泄,冲刷黄河下游河道,维持下游河道过流能力。 - 排沙阶段:当小浪底水库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如2025年6月28日至7月3日,上游三门峡、万家寨等水库联合调度水流到达小浪底坝前,冲刷小浪底水库,形成高含沙水流排出。 - 结束阶段:排沙活动逐渐减弱直至结束,如2025年7月4日至7月8日。 排沙效果 - 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自2002年开展调水调沙以来,黄河累计输沙入海35亿吨,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3.1米,过流能力从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到约5000立方米每秒。 - 保持小浪底水库库容:小浪底水利枢纽已进行29次调水调沙运用,累计排沙超25亿吨,拦沙库容还剩余41亿立方米,延长了水库使用寿命,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 生态影响 调水调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产生影响,但近年来采取了如支流水库配合调度稀释高含沙水流等措施,以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