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青花烛台是老的,可从胎质、釉面、青花发色、纹饰风格、整体包浆五方面详细鉴定: 1. 胎质与火石红 底足胎土呈黄白色,质地疏松干涩,有自然磨损痕迹;胎釉结合处及露胎部位可见淡红色“火石红”,颜色从胎釉线向四周逐渐淡化,符合“真火石红”的“散场效应”(火石红由胎中铁元素经百年以上氧化形成,新仿品多为人工涂抹,颜色浮于表面、边缘生硬)。胎土无新瓷的“湿滑致密”感,显老化沧桑。 2. 釉面与开片 釉面白中泛青,光泽柔和温润(无新瓷“贼光刺眼”的浮光);可见细密自然的开片,开片缝隙长短不一、宽窄不均,部分缝隙内积有灰尘或氧化黑边(老瓷开片经岁月侵蚀形成的自然包浆,新仿开片多为化学腐蚀,缝隙干净且僵硬)。放大镜下釉面气泡大小不一、分布随机(古瓷气泡自然形成),新瓷气泡则均匀稀疏。 3. 青花发色与料性 青花呈深蓝色,深色处有轻微“晕散”(颜料在釉下自然扩散的质感),局部可见铁黑色“铁锈斑”(苏麻离青料的典型特征,新仿品多为化学颜料,发色僵硬无晕散)。青花深浅层次过渡自然,符合手工绘制的率性风格,非现代机械喷绘的刻板效果。 4. 纹饰风格与工艺 纹饰以莲花、蕉叶、卷草纹为主,线条流畅古拙、笔触写意(符合明代早期青花“一笔点画”的工艺特征);布局疏密得当,充满韵律感,无新仿品“线条拘谨、比例失调”的匠气。这种写意风格是当时窑工“随性而绘”的体现,新仿品难以模仿古瓷的“古意”。 5. 整体包浆与磨损 烛台表面(尤其瓶口、底足边缘)有自然使用痕迹,釉面呈现“旧气包浆”(岁月氧化形成的柔和光泽);底足磨损痕迹与胎土老化程度一致,非新瓷“刻意做旧”的单一磨损痕迹。新瓷即便做旧,也缺乏古瓷“包浆入骨”的温润感。 综上,这对青花烛台胎釉老化自然、青花料性与纹饰风格符合明代早期特征,是开门的老物件。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