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哭了的《慈母情深》 准备了半个月的示范课终于上完了,即使上过很多次公开课和比赛课,但每一次课都有认真的设计,认真的构思课堂框架,认真的进行大情境创设,认真的推敲每个提问,认真的设计了板书,认真的改了一遍又一遍。好在结果让人满意,课堂学生反馈很积极,台下的教研员,以及几十个听课的实习老师点评时都在夸课的设计很新颖,一步步带着孩子深层次感受“慈母情深”,学到最后,孩子们忍不住哭了,我想这堂课应该让他们印象深刻,让他们真真切切体会到母爱。 《慈母情深》是五上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情深”,单元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场景描写,一个场景即是一个镜头画面,刚好梁晓声的身份不仅是作家还是电视剧和电影的制作人,于是便设计了他发起为母亲拍微电影邀请函的情境,让学生当导演,来拍摄这部微电影,我给学生做好了电影片头,学生根据今天的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拍摄中间部分,中间内容的教学也用广角镜头、慢镜头、特写镜头、快镜头将四个场景的文字表达方法贯穿其中,以"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到母亲浓浓的深情。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梁晓声文字的魅力,深切的感受到"慈母情深"。而片尾呈现学生母亲工作的场景和视频,进行首尾呼应,整堂课都将这个拍电影的情境融入其中。 课文的写作背景是60年代,离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于是我出示了梁晓声采访的视频资料,以及"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的购买值,直白的告诉学生它的价值,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是引导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问:假如是……你会怎样,通过背景音乐,通过反复朗读品悟,通过带入情感的想象,使学生沉浸式感受"慈母情深",在结尾 处升华了主题:即使斗转星移,慈母情深却一直在延续。 #情境任务群 #慈母情深公开课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2
《七绝·重阳节忆慈母》 文/天宇 秋深又至菊香长,独念慈亲泪几行。 往日温馨犹绕梦,茱萸遍处忆萱堂。 **逐句解析** 1. **首句“秋深又至菊香长”** - “秋深”点明时令,暗含光阴流逝之感;“菊香长”既实写重阳赏菊之景,又以菊的高洁象征母亲的品格。一个“又”字勾连起岁岁轮回的时光循环,为下文的回忆埋下伏笔。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意象叠加,营造出清冷而悠远的氛围。 2. **次句“独念慈亲泪几行”** - “独”字凸显孤独处境,与首句的群体性节日活动形成反差;“泪几行”以量化表达强化悲情浓度。此句由景及情,完成从物象到内心的过渡——外在的菊香越是浓郁,内心的孤寂便愈显深刻。 3. **第三句“往日温馨犹绕梦”** - 笔锋转向回忆,用“绕梦”二字将无形思念具象化为萦绕不去的梦境残影。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过往的生活片段突破时空限制,在现实中持续闪现,展现记忆对现实的渗透力。 4. **末句“茱萸遍处忆萱堂”** - “萱堂”代指母亲居室(古有“萱草忘忧”之说),此处借代母亲本人;“茱萸遍处”呼应重阳民俗,却反衬出斯人已逝的空缺。遍地佩戴的驱邪之物无法填补失去至亲的心灵空洞,节日狂欢与个体哀恸在此形成尖锐对比。 **作品立意** 全诗通过今昔对照、物我交融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生命无常与亲情永恒的辩证关系。表面上描绘的是特定节日的个人感怀,深层则触及人类共通的生存焦虑——如何在时光洪流中锚定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诗人以“菊”“茱萸”等文化符号为媒介,将私人化的丧母之痛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普遍追问,使作品超越个体经验层面,获得普遍的共鸣价值。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0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