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5
搞匠涂6天前
风雨如晦的年代,一段用信仰铸就的传奇,诞生了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并未穿透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的高墙。在那里,以江竹筠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陷囹圄,心向黎明,用生命最后的时光,践行着他们的铮铮誓言。 1961年,由罗广斌、杨益言根据自身在国民党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并在大量历史资料和集体回忆基础上,共同创作出经典革命文学作品《红岩》,小说发表后引发“红岩热”。 1964年,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以小说《红岩》为素材,历时两年改编,20余次修改,创作了歌剧《江姐》。 创作歌剧时,如何为这位巾帼英雄谱写一曲灵魂之歌,成了词作家阎肃和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等人面临的难题。创作的突破口,源于一个冬夜。当阎肃推开窗,看到寒风中傲然绽放的红梅时,灵感瞬间迸发——这凌霜傲雪、丹心向阳的梅花,这不正是江姐与无数革命者最生动的写照吗?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歌词喷薄而出。作曲家们则巧妙融汇了四川清音、江南滩簧等民间曲调,使旋律既婉转悠扬,又蕴含着一种凛然不屈的磅礴力量。特别是“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唱段,将革命者的铁骨与柔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从此,《红梅赞》超越了歌剧选曲的范畴,成为一座响彻神州的音乐丰碑。它赞颂的,是坚贞不屈的钢铁意志;它歌唱的,是信仰至上的赤胆忠心。 时光流转,这首诞生于历史深处的歌曲,其精神内涵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更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始终保持那红梅般的风骨与丹心。 一曲红梅赞,千秋正气歌。这,就是穿越时空的信仰回响。
00:00 / 06: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1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在长达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英雄集体和英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饱受战争磨难的新中国在刚开始成立的时候还是一个一无所有,此时的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重新发展建设我们祖国,当时正当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的事业而全力以赴时,朝鲜战争爆发了。 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和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国作战,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场,我军将士英勇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狠狠的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士气。为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我军将士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牺牲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也许我们记住了其中的很多人的名字,但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是67军军长,他的名字这叫李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一生—— 李湘,1914年出生于江西永新。……(此处省略一万字)(本视频开头来自网络) 1950年6月,随着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李湘积极响应党和祖国人民的召唤,作为军长的他奉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赴朝作战。进入朝鲜战场后,经验丰富的李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一次大战役中,面对吃亏的美军发动了所谓的“秋季攻势”,调遣4个师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大举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李湘沉着应对,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勇猛杀敌创造了歼灭敌军17000多人的辉煌胜利,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秋季攻势”。 令人惋惜的是随着后来美军发动的春季攻势,而且使用了化学武器。李湘军长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后来战地医生积极抢救,但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于 1952年7月8日13时与世长辞,年仅38岁为国捐躯,令人痛心不已。李湘成为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的最高级指挥员,在他牺牲时,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授予李湘军长“一级国旗勋章”,以表彰他的国际功勋。 可以说抗美援朝是我国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新中国的胜利果实,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是无数像李湘将军那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李湘将军永垂不朽!
00:00 / 07: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3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43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一杨殷。#杨殷(1892年8月12日-1929年8月30日),字孟揆,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工人运动领袖与党早期军事工作的重要奠基者。 杨殷出身华侨商人家庭,早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感召,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反清斗争,参与了黄花岗起义等关键行动。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民生困苦的现实让他看清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触动了他,他主动结交李大钊、谭平山等进步人士,逐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毕生奉献给革命事业。 入党后,杨殷深耕工人运动与革命武装建设。他深入广州、香港的工厂码头,发动群众、组建工会,先后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沙面工人罢工等重大运动,成为华南工人运动的核心领袖。他注重工人运动与武装斗争结合,为华南革命力量积累了宝贵基础。 在军事领域,杨殷展现出卓越才能。他参与南昌起义的组织筹备,起义失败后赴香港重整广东党组织和武装,成功恢复多地革命据点。1927年12月,他与张太雷、叶挺等共同领导广州起义,担任广州苏维埃政府肃反人民委员兼工人赤卫队总指挥,指挥武装力量浴血奋战,为起义推进立下重要功劳。 1928年中共六大上,杨殷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出任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成为党早期军事工作主要负责人。他着力推动各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建设,加强对武装斗争的指导,为革命武装发展筑牢根基。 1929年8月,因叛徒出卖,杨殷在上海被捕。狱中,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痛斥反动派罪行,还鼓励难友坚守信念,写下遗书表达对革命的忠诚与对战友的期许。 1929年8月30日,杨殷与彭湃、颜昌颐等烈士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7岁。临刑前,他高呼革命口号,用生命践行了入党誓言。 杨殷烈士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坚定信仰、无畏勇气和无私奉献,为革命事业建立不朽功勋,其革命精神与崇高品德始终激励后人。缅怀先烈,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为民族复兴而奋勇前行。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