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0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慕寅3月前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下从创作背景、原文及注释、诗歌赏析、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原文及注释 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人处:有人烟处。 诗歌赏析 首联:远景勾勒,极言山之雄伟壮阔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天都”指长安,也可理解为天空。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终南山高耸入云,仿佛接近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山脉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海边。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描绘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广袤范围,给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壮丽的山水画卷,展现出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和雄伟身姿。 颔联:近景描绘,营造空灵奇幻之境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诗人置身于终南山的山峦之中,当他回头望去,刚刚走过的山间白云已经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片茫茫的白色;而当他走进那看似有青色烟雾的地方时,却发现那青霭在走近后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山中云雾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给人以空灵、奇幻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 颈联:中景展现,凸显山之辽阔与变化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分野”是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星宿的位置与地上区域对应划分的概念。诗人站在终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伍月3月前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时代背景:作品诞生于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当时中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政权更迭频繁,各民族政权为争夺地盘,常常征兵打仗,百姓徭役(尤其是兵役)负担沉重。这种社会环境为“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提供了现实土壤——在男丁不足的情况下,家庭中女性不得不承担起原本由男性承担的兵役责任。 - 文化融合:南北朝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的时期,北方民族尚武之风盛行,女性也常参与骑射等活动,这为“木兰”这一形象的合理性提供了文化基础(如诗中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军事能力,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有一定关联)。 - 民间创作属性:作为乐府民歌,《木兰诗》并非出自单一作者,而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多人加工而成。故事核心体现了民众对“忠孝两全”的价值认同——木兰既尽了孝道(替父从军),又尽了忠君爱国之责(立功报国),同时“女扮男装”的情节也暗含着对传统性别角色的突破,反映了民间对勇敢、智慧女性的赞美。 其具体成书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经唐代文人整理后,收录于《乐府诗集》,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正能量 #古诗词 #古诗 #民间故事 #国学文化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爱小语3月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醉”为线索,串联全诗教学 1. 开篇通过“看图猜字”引出“醉”字,结合王翰、辛弃疾诗句中“醉”的含义,自然过渡到诗题中的“醉”,引发学生对“诗人为何而醉”的思考,贯穿整首诗的学习。 2. 结尾呼应“醉”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不仅“醉于酒”,更“醉于景”“醉于豁达心境”,形成完整的教学脉络。 二、分层朗读,强化古诗韵律感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响亮”,再提高要求“读出韵味和节奏”,通过多次指名读、齐读,结合针对性评价(如“黑云翻墨读得快一点”“白雨跳珠读得重一点”),逐步提升学生对古诗节奏的把握。- 2.背诵环节引导学生闭眼感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体现“读—悟—背”的递进。 三、聚焦关键词,品味炼字妙处 1.引导学生抓住“翻墨”“跳珠”“忽”“水如天”等关键词,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翻墨”写出黑云的迅猛,“跳珠”用比喻表现雨点的灵动与急促,“忽”突出风的突然,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生动。- 2.通过对比“白雨跳珠”与“倾盆大雨”等词语,感受古诗中比喻手法的形象性,以及蕴含的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四、情境想象与互动,深化画面感知1.结合诗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读到‘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卷地风”的特点,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场景。2,设计补全句子的互动(“卷地风忽然而至,吹散了____,吹走了____,吹来了____”),让学生在表达中感受雨过天晴的变化,强化对诗意的理解。 五、结合背景,挖掘情感内涵  1. 在理解诗意和画面基础上,引入苏轼被贬杭州的背景,引导学生体会“黑云翻墨”与“水如天”背后的心境映射——从压抑到豁达,感受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2.通过“诗中有画,诗中有话”的点拨,让学生不仅理解写景之妙,更能体会景中寓情的深层内涵,实现从“解意”到“悟情”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逐字稿 #小学语文优质课 #小学语文教学视频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8
00:00 / 08: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看夜景 要进一步优化这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意象雕琢 - **丰富独特意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或文化内涵的意象。比如正定有很多历史名人相关的典故,可以巧妙融入。像提到赵云,可在描写古城英勇氛围处,用“常山战影犹藏壁,子龙豪情尚绕梁”,增添历史文化底蕴。 - **强化意象关联**:让意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自然。例如在描写护城河扁舟与水心亭戏曲时,可改成“兰桡轻破护城河,戏语惊摇水上波。寒鹭不知歌韵妙,翩然掠影入星河”,使扁舟、戏曲、寒鹭等意象相互呼应,营造出更连贯的意境。 ### 语言锤炼 - **优化用词精准度**:对诗中的用词进行细致推敲,使表达更精准生动。如“暮霭初敛”可改为“暮霭初收”,“收”字比“敛”更有动态感;“珠翠盈髻”可改为“珠翠盈簪”,“簪”更能体现女性头饰特点。 - **增添诗词雅韵**:适当运用一些古雅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像“水心亭中传来悠扬的戏曲声”可改为“水心亭内梨园韵,婉转清腔绕画梁”,“梨园韵”“清腔”等词增添了诗词的典雅气质。 ### 情感深化 - **融入主观情感**:在诗中更明确地融入自己对正定古城的情感。比如在结尾处可加上“此夜古城情梦绕,他年犹忆韵悠长”,直接表达对古城夜晚的喜爱和难忘之情。 - **增强情感层次**:通过不同场景的描写展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如从开始对古城夜景的惊叹,到中间对历史文化的感慨,再到结尾的留恋不舍,使情感更加丰富立体。 ### 韵律调整 - **完善韵律和谐**:检查诗句的韵律,使其更加和谐优美。如果这首诗按某种格律来写,可进一步调整平仄和押韵。例如将“兰桡轻拨,泛起层层涟漪”改为“兰桡轻拨清波起,潋滟层层映月光”,“起”和“光”在韵律上更和谐。 - **营造节奏变化**:通过长短句结合、停顿安排等方式营造出节奏变化。如“暮霭初收,月轮悄升,似玉盘、砌于空。古城垣,巍峨立,石兽驮霜诉旧踪”,长短句交错,使诗歌节奏更有韵律感。 以下是优化后的版本示例: 🌌 **古韵阑珊夜·正定浮世绘** 🌌 暮霭初收月似璜,古城巍峨傲穹苍。 石兽驮霜藏旧梦,风铃噙语诉沧桑。 朱门深邃封青史,幽径蜿蜒隐画坊。 街衢灯暖摇羊角,石板光浮映黛妆。 护城河里兰桡动,水心亭中雅韵扬。 素手挑帘惊宿鹭,清腔绕柱唤寒芒。 酒旌招处香盈巷,雕窗烛前茗溢芳。 鲈鲙盈盘添雅兴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