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
我教英语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学生很用功,花了时间去记知识点,但却记混了、记错了。 比如,最简单的介词用法,我反复讲“in”用于大地点,“at”用于小地点。可总会有学生弄反,或者在答题时犹豫不决。 每当看到这样的错误,我都会很认真地对我的学生说:“孩子们,如果一个知识点你记错了,那还不如不记。”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绝对,但道理是实实在在的。在考场上,你凭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记忆去答题,结果就是写错。这个结果,和那些根本没学过、没记住的同学是一样的——都得不到分数。你付出的努力,就这样被一个“错”字抵消了,这是最让人惋惜的。 英语这门学科,和语文很像,确实需要大量的记忆,人们常说“贝多芬”(背多分)。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的背诵必须是精准的。考试考察的,往往就是这些细节。一个字母之差,一个介词之别,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了,分也就丢了。学习,来不得半点“大概”和“差不多”。 我常常告诫学生:不要对知识点进行“模糊化”处理。你觉得“好像是这样”,往往就是“不是这样”。英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精准”的训练。 而且,英语越往高年级学,越不是你以为的“背下来就行”。上课能听懂,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听懂之后,你需要消化、理解,最终要能独立、正确地把题目做对,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里的“弯弯绕绕”会越来越多,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记忆力,更是你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其实,这个道理又何止于学习英语呢? 这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无论做什么事,最怕的就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你花了时间,投入了精力,却因为最初一个细微的偏差,导致最终结果与目标背道而驰。这种努力,效率是最低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它会巩固你的错误。 所以,我真心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明白:要么,就别开始;既然开始了,就一定要力求清楚、准确。 无论是在背一个单词,还是在学一个语法点,都要有那种“钉是钉,铆是铆”的劲儿。 这种对“精准”的追求,养成的是一种严谨的品格。它最终帮助你的,不仅仅是考一个好分数,更是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因为世界会奖赏的,永远是那些态度认真、做事精准的人。#同城优先推荐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