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5: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5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上高会战》 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赣北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被誉为“抗战以来最有精彩之作战”。要点如下: 一、时间与地点 -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主要在江西省上高县、高安、奉新、安义一带进行。 - 战场核心为上高县城及其外围的锦江两岸丘陵地带,被称为“赣北门户”。 二、兵力与对手 - 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王耀武指挥)主力第74军等,约10万人; - 日本军队:第34师团为主力,加配独立混成旅团等,约6.5万人。 三、战役经过 1. 诱敌深入:面对日军三路分进合击,中国军队采取“磁铁战术”,逐次抵抗、诱敌深入锦江两岸预设战场。 2. 血战上高:3月22-24日,日军猛攻上高外围,74军等部队顽强阻击,形成包围态势。 3. 全线反击:3月26日起,中国军队从南北两翼合围,收复泗溪、官桥街等地,迫敌突围。 4. 追击收复:4月2日收复高安,4月9日克复奉新、安义外围,日军退回南昌。 四、结果与影响 - 歼敌:毙伤日军约1.5万人,是正面战场少有的“围歼战”胜利。 - 战略意义:粉碎日军南进掠夺计划,稳定赣北抗战局面,极大鼓舞全国军民信心。 - 历史评价:蒋介石称“一年来最大之胜利”,何应钦誉为“开战以来最有精彩之作战”。 五、历史地位 - 被列为“抗日战争十三次大捷”之一,是正面战场影响最大的会战之一。 - 其“诱敌深入、围歼反击”战术成为抗战中期经典战例,多次被军事院校研究。 一句话总结:上高会战以诱敌深入、围歼反击的战术,歼敌1.5万,取得正面战场罕见的大捷,粉碎日军南进企图,被誉为“抗战以来最有精彩之作战”。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向英雄致敬 #缅怀先烈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极为惨烈且关键的防御作战,发生于1951年5月27日至6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奉命在朝鲜铁原地区阻击“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成功稳定了战线,为志愿军主力后撤重组赢得了宝贵时间。 背景与战略形势 · 第五次战役后期困境:1951年5月,志愿军发起的第五次战役进入后期,部队粮弹耗尽、极度疲劳,主力被迫向北转移。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趁机发动“闪电战”,以机械化部队快速穿插,企图切断志愿军退路,围歼主力。 · 铁原的战略重要性:铁原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是志愿军后方补给枢纽和兵力集结的关键通道。一旦失守,志愿军防线可能全面崩溃。 作战任务与兵力对比 · 志愿军第63军的重任:彭德怀司令员急令第63军死守铁原15-20天,为主力构建纵深防线争取时间。军长傅崇碧指挥3个师(第187、188、189师)约2.4万人,携带轻武器和有限弹药,面对美军第1军(含骑兵第1师、第3师等)约4.7万人的精锐部队,且敌军拥有绝对火力优势(飞机、坦克、重炮)。 · 敌我力量悬殊:美军平均每日倾泻数万发炮弹,志愿军仅靠简陋工事和灵活战术顽强抵抗。 作战过程与战术特点 1. 梯次防御与弹性战术: · 第63军采用“前轻后重”的兵力部署,以连排为单位构筑数百个阻击点,节节抵抗。 · 白天避敌炮火、夜间反击夺回阵地,最大限度消耗敌军有生力量。 · 著名的“种子山阻击战”“涟川山口防御战”中,官兵多次与敌军白刃格斗。 2. “喀秋莎”火箭炮的支援: · 战役后期,志愿军首次投入刚入朝的“喀秋莎”火箭炮营,对美军集结地实施突然打击,暂缓其攻势。 3. 惨烈的牺牲与关键转折: · 第189师师长蔡长元创造性采用“化整为零”战术,将部队分散为200多个小阵地,迫使美军逐个攻坚,迟滞其推进。 · 第188师563团1营1连在法化洞阻击战中,仅存8人仍坚守阵地。 · 6月10日后,美军攻势衰竭,志愿军主力完成布防,第63军残部奉命撤出,许多连队仅剩十余人。 结果与意义 战略胜利:第63军以伤亡约2.2万人的代价,毙伤美军等“联合国军”1.5万余人,成功坚守铁原13天,粉碎了敌军的决战企图。 · 扭转战局:此战成为第五次战役的转折点,迫使“联合国军”回到谈判桌前。#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
事件背景:淞沪会战与日军登陆 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边爆发了大规模战役,即淞沪会战。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2. 战略迂回:到1937年11月,日军在上海正面战场遭遇中国军队顽强抵抗,进展缓慢。为了打破僵局,日军决定采取侧翼迂回战术。 3. 登陆浏河:1937年11月13日,日本陆军第16师团等部队在海军舰炮的掩护下,于太仓浏河镇附近的江岸强行登陆成功。这一举动直接撕裂了中国军队防守相对薄弱的上海北翼(太仓-福山防线),导致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淞沪会战由此进入尾声。 “七十二家村惨案”的经过 日军登陆后,随即对周边村庄进行了残酷的“扫荡”,以清除可能存在的中国军队残余力量和震慑中国民众。七十二家村成为了其中之一。 · 时间:惨案发生在1937年11月13日至14日,即日军登陆后的头两天。 · 地点:位于太仓浏河镇长江边的一个小村落(今属太仓市浏河镇)。 · 惨案经过: · 烧杀抢掠:日军进村后,开始了疯狂的屠杀。他们用刺刀、机枪等武器,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杀戮。无论男女老幼,均未能幸免。 · 纵火焚村:在屠杀之后,日军纵火焚烧了整个村庄,房屋财产被付之一炬,企图毁灭罪证。 · 伤亡情况:据幸存者回忆和地方史料记载,全村107人中,有70多人惨遭杀害。其中多户人家被灭门。例如,村民吴姓一家8口、陈姓一家6口全部遇难。尸体被抛入村中的池塘,河水都被染红。 历史记忆与纪念 · 名称辨析:您提到的“72家理想村”可能是口述历史流传中的音变或记忆偏差,正史和地方志中记载的名称是“七十二家村”。 · 历史见证:这场惨案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实施的无数暴行的一个缩影,它与南京大屠杀及苏南地区的众多惨案一样,是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罪行的铁证。 · 勿忘历史:今天,在太仓和浏河当地,这段历史通过地方史志、纪念馆以及幸存者后代的记忆得以传承,警示后人铭记国耻、珍爱和平。#淞沪会战#72家村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