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诗6月前
#陆游#东湖新竹#每日分享 #诗词#中华文化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7: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招财喵5天前
观察与超脱:这种“看见”不是简单的视觉感知,而是跳出自我局限的觉察。就像摄影师取景时不会将自己纳入画面,当我们以清醒意识审视河流奔涌,便不再是被裹挟的行路人,而是能顺应规律的观察者;当我们平和看待山峦巍峨,便不再是被困住的攀登者,而是能规划路径的探寻者。这种抽离让我们摆脱“当局者迷”,在冷静中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恰当方式。 情绪的觉察:在观照情绪时,这种觉察更为珍贵。人常常与情绪“融为一体”,但当你能清晰说出“我此刻感到愤怒”,而非被愤怒支配,你就从情绪的“囚徒”变为“主人”。如同心灵有了一面镜子,既照见情绪的模样,又不被其迷惑,进而读懂情绪背后的需求,让情绪成为认识自己的桥梁。 第三视角的优势:以第三视角观察,能更全面、更清晰地看待事物。身处问题或情绪中时,往往难以看清真相,而退后几步,以观察者的身份看待,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例如,退后几步,整条河的波纹与光影才会真正在眼底铺开;走到山脚外,才能看见层峦叠嶂的轮廓。情绪也一样,站远些才能看清全貌,明白它们如同山河一样,自有其来去规律。 接受与顺应:这句话还传达了接受和顺应的智慧。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接受遗憾、丑陋、付出没有回报等。顺天应人,不争无忧,允许河流有急缓,才能借势航行;允许山峦有高低,才能从容攀登;允许情绪有起伏,才能实现和解。 总体而言,这句话鼓励人们培养觉察和超脱的能力,以更客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8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楞严经》佛说四种清净明诲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品陆游《新竹》,感生命坚韧与希望 陆游的《新竹》一诗,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动人的生命力量。“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初读时,眼前便勾勒出一幅新竹生长图,再品,诸多感悟涌上心头。 诗中对新竹生长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们看到生命成长的不易与坚韧。从最初人们插棘编篱小心呵护,到新竹逐渐养成,寒碧映着涟漪,这一过程恰似人生的成长。我们在成长中,同样需要外界的关爱与引导,同时也需自身努力突破困境。竹笋挣脱笋壳时,“解箨时闻声簌簌” ,那簌簌之声,仿佛是生命拔节的呐喊,即便面对艰难,也奋力向上,展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令人动容。 新竹带来的清凉与美好,也体现出一种奉献精神。“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在酷热的夏日,新竹以自己的身躯为人们带来清凉,让人们在炽热中寻得一片荫凉。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如这新竹一般,不求回报,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成为他人生命里的 “清风” 与 “绿荫”。 此外,陆游在诗中流露出对新竹的喜爱与向往,也反映出他对宁静、自然生活的追求。“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在官场之外,新竹所在的自然之境成为他心灵的栖息之所。这让我们反思在忙碌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也应寻得属于自己的 “新竹” 之地,回归自然,让心灵得到休憩与滋养。 陆游的《新竹》,借新竹写人生,让我们在感受自然美好的同时,领悟生命的坚韧、奉献的价值以及心灵归处的重要性 ,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汲取力量的佳作。#dou上热门 #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深度评析:葬礼 文/刘云渊(四川) 一、文本解构与意象张力 全诗以葬礼为核心场景,通过“音乐与歌舞乱了节奏”开篇,构建出荒诞与哀伤交织的戏剧性画面。音乐本应承载哀思,却因“乱了节奏”而沦为嘈杂的符号,暗喻传统仪式在现代语境中的异化。第二句“推杯换盏中”将葬礼推向世俗化巅峰——酒宴的喧闹与离别的沉痛形成刺目反差,酒桌的觥筹交错反衬生者情感的疏离,揭示出集体无意识下的形式主义狂欢。末句“摇曳了离别的泪”以动态意象收束,泪光在混乱中摇曳不定,既指向个体哀思的脆弱性,也暗含对仪式本质的诘问:当情感被程式化表演稀释,真实的告别是否已沦为一场虚张声势的表演? 二、文化隐喻与批判视角 诗歌的深层张力源于对传统葬礼文化的解构。在四川乃至更广的乡土语境中,葬礼常被赋予“体面”的象征意义,歌舞宴饮成为彰显孝道与家族地位的标配。刘云渊却以冷峻笔锋撕开这层温情面纱:音乐与歌舞的“乱节奏”映射了仪式精神内核的崩塌,而“推杯换盏”则直指物质化祭奠对哀思的消解。这种批判与闽南地区“歌舞团撑场”的民俗形成互文——当人均百元的表演者机械重复套路,葬礼沦为流水线作业,生者的悲痛便异化为一场集体消费的闹剧2。诗人以“摇曳的泪”点睛,将个体置于宏大仪式的碾压之下,质问:当形式吞噬情感,我们究竟在哀悼死亡,还是在表演哀悼? 三、语言艺术与情感共鸣 全诗仅三句,却以凝练的意象链完成情感递进。音乐、酒宴、泪光构成三重空间:听觉的紊乱、味觉的喧嚣、视觉的破碎,共同编织出葬礼的荒诞图景。动词“乱”“推”“摇曳”赋予静态场景以动态冲突,尤其“摇曳”一词,既描摹泪光的物理状态,更隐喻哀思在世俗洪流中的飘摇不定。这种克制的表达,与凉山彝族哭丧文化中“以歌代哭”的炽烈形成微妙对照——后者以诗意的语言承载生死之重,而刘云渊则通过反讽的笔触,揭示现代社会中仪式与情感的割裂。 四、现代性反思与永恒命题 诗歌的终极叩问指向现代性的困境:当葬礼沦为社交秀场,我们是否遗忘了告别的本真?刘云渊的批判并非否定仪式本身,而是警惕其沦为权力与资本的附庸。在消费主义席卷的当下,葬礼的“体面”常异化为攀比的筹码,而真实的哀悼却被边缘化。诗人以“摇曳的泪”作结,既是对个体尊严的挽留,也是对文化根脉的呼唤——真正的告别,或许无需歌舞与酒宴,只需一颗未被喧嚣淹没的心。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在书法艺术的广袤天地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部分人摒弃临帖,转而热衷于江湖体。他们秉持着一种观点,即临帖一生或许也难以超越古人,而凭空臆造却可能一字惊人,迅速成为网红。这种观念的背后,折射出对书法艺术本质理解的偏差。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是汲取传统精华的坚实桥梁。古人书法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法与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临帖,学习者能深入领会笔法的轻重缓急、结构的疏密得当、章法的布局谋篇。每一次临摹,都是与古人的对话,是对书法艺术传承的虔诚致敬。虽难以超越古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书法技艺得以精进,艺术修养得以提升,为个人的书法创作奠定坚实根基。 反观江湖体,往往缺乏对传统书法规则的尊重与遵循。它追求新奇、怪异,以夺人眼球为目的,却忽视了书法艺术应有的规范与美感。这种凭空臆造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大众目光,成为网红,但这种热度往往是短暂的、浮于表面的。缺乏深厚文化内涵与扎实技法支撑的江湖体,如同无根之萍,难以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书法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名利与喧嚣,而在于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真正的书法家,应在临帖中汲取养分,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进行有意义的创新。如此,方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创作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Fairy1周前
宗萨仁波切说: “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就会投射出一种幻相,认为他是好人,后来他做了一些事,威胁到我们,我们对他的幻相变成了坏人的幻相,于是我们十分生气。我们虽然只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幻相,从来没有真正见到他,却经历了一切情绪。镜中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幻相周旋。檐角风铃轻颤,不是风扰了心,是心把风认成了执念。 我们看人间的人,总像对着蒙尘的铜镜——你想看见温柔,便把他的沉默滤成稳重;你想看见疏离,又把他的从容曲解成冷淡。 宗萨仁波切道破的,原是这世间最隐蔽的困局:我们从未真正“见”过谁,只抱着自己织的幻相,哭了又笑,怒了又伤。初见时的欢喜,从来不是因他本身,是我们给“他”披了件自己绣的衣。你喜静,便觉他久坐看书的侧影是禅;你贪暖,便把他递热水的动作当救赎。那些被我们夸“好”的细节,不过是心的投射——他本是寻常人,会忘事、会烦躁、会有你不懂的沉默,可我们偏要把他钉在“完美”的框里。就像有人爱梅,只赞它雪落枝头的清绝,却厌它谢时的狼藉。其实梅从未变,变的是看梅人的心:欢喜时,连落瓣都算“留白”;厌弃时,连疏影都成“碍眼”。 我们觉得他人好,从来不是他的底色,是我们想借他圆自己对美好的想象。幻破:情绪是执念的崩塌,后来他变了—不是他真的变了,是他脱了那件我们缝的衣。你以为他永远温和,可他也会因急事皱眉;你以为他永远在意,可他也会因疲惫忘了你的叮嘱。这些不合预期的瞬间,像针戳破了气球,我们的愤怒、委屈,从来不是怨他,是怨自己的幻相塌我们的情绪风暴,本质是“失控的执念”:我认定你该是怎样,你偏不是,于是我恼的不是你,是那个“掌控不了幻相”的自己。那些歇斯底里的瞬间,不过是在和自己织的梦较劲。 放下投射,方得轻安:真正的清醒,从承认他只是他开始。不是不再喜欢,是不再把喜欢变成“绑架”——他可以温和,也可以急躁;可以在意,也可以偶尔疏忽。就像山月,既有圆满时的清辉,也有残缺时的朦胧,你接受它的所有样子,便不会因月缺而叹“失了圆满”。 有禅者说“见山是山”,初时见山是“我想的山”,后来见山是“山本身”。放下对他人的投射,不是冷漠,是松绑——松绑他人不必活成我们的期待,也松绑自己不必困在幻相里。当你不再把自己的影叠在他身上,便会发现:他还是那个寻常人,可你看他时,心不再慌了,风再吹,铃再响,也只当是风过铃动,再无多余执念。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上热搜 #历史 #种草激励计划#与辉同行新账号启程 #正能量 近日,董宇辉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对儒家“三勿”原则的解读,如一缕清风,引发了广泛共鸣。他没有停留在古籍的训诂之中,而是将“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四项古老的修养,精准地注入了当代中国人处世哲学的脉络里,让我们看清: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温柔,其背后正是深厚的内在定力。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温柔”正名。他指出,中国人的温柔,“不是没脾气,而是对朋友温柔到发光”。这句话彻底扭转了将温柔与软弱划等号的误解。真正的温柔,并非怯懦的退让,而是一种清醒的、有原则的包容,是内心充满力量后,主动选择的善意。他用一个绝妙的比喻揭示了这种心境的来源:“不看脚下的阴影,其实是因为头顶有光。”——当我们自身修得通透、心怀光明时,自然能屏蔽负面的干扰,将温和与善意投射给外界。“勿意”与“勿固”,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主观臆测、不固执己见,从而能够打开心胸,真诚地倾听和理解他人,这是包容的起点。 · “勿必”与“勿我”,则让我们放下对事情结果的绝对化期待,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懂得变通与共情,从而避免了因偏执而引发的冲突。 正是这四种内在的修养,共同构筑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精神内核,使得我们外显的温柔,成为一种值得信赖的、坚韧的力量。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0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