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6: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3
读书对育儿到底有什么用?一位二胎宝妈的反思与实践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深耕育儿领域多年的博主,我常常收到这样的疑问:“你读了那么多育儿书,真的能教好自己的孩子吗?”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科学育儿的底层逻辑,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先讲个我自己的故事。老大小时候,我痴迷于各种 “睡眠训练法”,捧着《实用程序育儿法》严格执行 “哭声免疫法”。有天深夜,一岁的他哭了快半小时,我咬着牙没进去,直到听到他哭到窒息般的呜咽,我猛地推开门,看到他满脸泪水、小手紧紧抓着床单的样子,心像被撕裂了。那一刻我才明白,书上的方法是工具,但孩子不是机器,他的情绪和需求才是最该被看见的 “说明书”。 后来老二出生,我读了《游戏力》,学着和他玩 “怪兽抓人” 的游戏,可他有次突然崩溃大哭,我才发现自己只顾着 “执行游戏”,却没注意他那天在幼儿园被同学抢了玩具,情绪早已积压。我放下书本,把他抱在怀里,听他断断续续地说完委屈,他才慢慢平静下来。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育儿书是地图,不是导航;是参考,不是标准答案。 育儿的核心是 “理解与回应”,而不是 “照本宣科”。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敏感期和成长节奏。你读的育儿书可能基于某类孩子的普遍规律,但你的孩子可能是 “慢热型”“高敏感型”,硬套方法只会水土不服。 那育儿书的价值在哪里?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惯性模式。我曾在《父母的语言》里学到 “3T 原则”,却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忍不住吼出 “你怎么这么笨”。事后反思,我才发现自己复制了童年时被父母否定的模式 —— 这就是育儿书的意义:它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 “自动化反应”,从而有机会做出改变。 育儿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 “试错 - 调整 - 再试错”。我学《正面管教》的 “积极暂停角”,第一次设置时,孩子非但不买账,还把角里的玩偶全扔了。后来我和他一起布置,加入他喜欢的恐龙贴纸,他才愿意在情绪激动时主动过去。这个过程,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亲子默契的关键。 真正的科学育儿,是 “育儿育己” 的双向成长。我读《认知觉醒》时,学到 “元认知”概念,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发火的瞬间:“我为什么会生气?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对他的期待过高?” 这种自我觉察,让我从 “被情绪驱动的妈妈”,变成 “能管理情绪的妈妈”。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表达情绪,我们之间的冲突少了大半。 #亲子沟通#辅导作业被逼疯的家长#育儿教育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0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4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