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笑着泪目!这书让我和孩子聊透了各自的童年 刘海栖的短篇小说集《万物生长》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一头连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却精神丰盈的童年,一头通向被电子屏幕包围的当下。 书中11个故事,如《塑料凉鞋的亲戚》《桃酥》《出黑板报的故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孩子视角下的生活琐碎:补了又补的凉鞋是邻里温情的见证,一块桃酥串联起四代人的亲情,画黑板报的执着竟成就了少年的军人梦。 这些细节让祖辈的童年变得具体可感,也让今天的孩子们发现:原来半个世纪前的快乐,同样源于对一只鸽子的珍视、对戴上红领巾的渴望,甚至因作业焦虑的夜晚。 然而,时代的差异又让童年呈现出迥异的底色。书中孩子为“除四害”认真打苍蝇,用脚步虚拟“跑步去北京”,这些看似荒诞的行为,恰是历史在小人物身上的烙印。而当下孩子或许更难理解,为何一双凉鞋需要修补到“亲戚遍布全街”。这种差异并非隔阂,反而成为亲子对话的契机。 当我们与孩子共读此书,既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那些夏夜追萤火虫、冬日攒糖纸的简单幸福,也是在记录孩子的童年——他们的快乐可能来自游戏通关,或一次露营冒险。 两种童年交错碰撞,让我们恍然:无论是用粉笔描绘黑板报的刘立宪,还是用平板创作数字画的孩子,心底涌动的是同样的创造热情;无论是因为养鸽子失败而痛哭的少年,还是因宠物离伤心的孩子,体会的都是生命教育的重量。 刘海栖的语言简省如简笔画,却精准勾勒出成长的本质:万物生长,从来不是温室里的整齐划一,而是在阳光与砂砾中,各自歪扭却奋力向上的过程。 这本书提醒我们,童心的核心从未改变——对世界的好奇、对友谊的珍视、对长大的期待。而亲子共读的价值,正是让两代人在“相似”中共鸣,在“不同”中理解,最终共同珍藏这段名为童年的、永恒发光的岁月。#好书推荐 #童书推荐 #每日分享 #好书分享 #读书成长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